酱油生产工艺
• 酱油用水不如白酒要求高,一般符合饮用水标准即可。但 要注意金属离子的量,尤其是铜、铁离子,它们会降低酱 油色泽的稳定性。
• 酱油生产一般用水量为6~7t/t •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今后对
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铁、 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 气和风味。
2. 酱油的起源
•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今已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 酱油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有清酱、豆酱、酱汁、豉油、淋 油、晒油等。最早使用“酱油”这一名称是在宋代至明代 万历年间,
• 公元八世纪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入日本,后逐渐扩大到
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原料选择的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发酵。 • 无毒无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好。 •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
酱油生产工艺(第三节~第八节)
步骤
工艺流程
周期
1、原料处理 大豆、麸皮→润水→蒸煮→冷却→熟料
注意: • ①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比例(以全氮计)不得少于50%; • ②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和用非食品
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4.3 化学酱油
•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 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盐酸水 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安全问题:氯丙醇。
• 热榨豆饼是经过高温处理而成,质地较软,易于破碎,适 于酿造酱油。而冷榨豆饼出油率较低,蛋白质基本未变性, 故适宜做腐乳。
1.3 豆粕
经大豆溶剂浸提取油后的产物(大豆经适当
的热处理﹤100℃,调节水分8%-9%,轧扁,然后加入有
机溶剂,如清汽油,浸泡或喷淋,萃取其中的油之后制)
一般成片状,颗粒或小块,豆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
水分均较低,易于粉碎,是酿造酱油等的理想材料。
1.4 其它蛋白质原料 蚕豆,豌豆,绿豆等以及这些原料提取后的黄浆水,
花生,芝麻榨油后的豆粕等均可作为酿造酱油的原料。菜 籽饼,棉籽饼经脱酚后也可用于酿造酱油。
酱油中的氮素物有75%来自蛋白质原料。
2. 淀粉原料
过去以面粉为主,现改用小麦,麸皮等。 2.1 小麦 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据质粒又可分为硬质, 软质及中间质小 麦。其中以红皮小麦为佳。
2、经过充分润水和蒸煮:
(1)使蛋白质原料适度变性,结构松弛,淀粉充分糊化,以 利于米曲霉的生长繁殖和酶类的分解利用;
(2)通过加热,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杂菌,以排除制曲中对 米曲霉生长的干扰。
(1)粉碎
豆饼坚硬而块大,必须予以粉碎;豆 粕颗粒虽不太大,但也不符合要求, 也要适当破碎
• 1、目的: 为使原料充分的润水、蒸熟,达到蛋 白质一次变性,以增加米曲霉生长繁 殖及分泌酶的总面积,提高酶的活力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 • 蛋白质原料 • 淀粉质原料 • 食盐 •水 • 其他辅助原料
1.蛋白质原料
1.1 大豆 为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内含蛋白质和脂肪, 常用作酿造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产品的主要原料。
要求:颗粒饱满、干燥、杂质少、蛋白质含量高、皮薄、新 鲜
• 1.2 豆饼 是大豆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在压榨 过程中大豆经轧片并加热蒸炒处理,然后榨油所制作的称 为热榨豆饼。将生大豆软化轧扁后,直接榨油所做的豆饼 称为冷榨豆饼。
第一次 翻曲
种曲
揭去草帘后熟
第二次 翻曲
种曲制造方法:种曲的制造一 般采用木盘或铝盘,随着设备 的改进,大的生产厂家开始使 用固态种曲培养设备----种曲 培养罐,可以集蒸料、灭菌、 接种和培养一体化。现以制备 盘曲为例介绍种曲的制造方法。
(一) 灭菌工作
•
种曲制造必须尽量防止杂菌污染,因此曲室及一切工
• 2、要求 (1)粉碎度适当,大小2~3mm,粉末不
超过20% 。
(2)过粗会影响菌丝生长和酶解;过 细会影响制曲和淋油。
(2)加水润水
目的:
1.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便于在蒸 煮时迅速达到适度变性; 2.使原料中淀粉易于充分糊化,以便溶出曲霉生长 所需的碳素营养成分; 3.提供曲霉生长繁殖所必要的水分.
4.酱油的分类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酿造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固稀发酵酱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配制酱油
化学酱油
4.1 酿造酱油:
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经 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1)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麸皮为原料, 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 制成的酱油。
种曲制备流程:
种曲
菌种
试管斜面培养
三角瓶扩大培养
一、酱油生产用主要菌种
(一)曲霉
1.米曲霉
要求: ①蛋白酶活力高; ②生长繁殖速度快; ③对杂菌抵抗力强; ④不产生黄曲霉毒素。
米曲霉沪酿3.042
2、主要酶 (1)蛋白酶:以中性和碱性为主。故在酱油发酵过程中要
防止pH值过低,否则会影响到蛋白质的水解。 (2)淀粉酶 (3)谷氨酰胺酶
酱油生产简介
于海艳 2014.3.4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 • 第八节
酱油生产
概述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原料处理 种曲制造 制曲 发酵 酱油的浸出(淋油) 酱油的加热 配制 防腐 贮存
第一节 概述
1. 定义
酱油是利用曲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淀 粉酶等酶系,在长时间的发酵过程中,将大豆, 小麦等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水解生成多种氨 基酸和糖类,并经细菌,酵母菌进一步发酵而成 的色香味俱佳的调味品。
2.3 其他淀粉及原料 凡含有淀粉而又无毒无怪味的原料均可, 如甘薯(干),玉米,大麦,高粱,小米及米糠等。
3.食盐
作用: (1)调味 (2)与谷氨酸化合成氨基酸钠盐(鲜味) (3)在酱油发酵,保存期中起防腐作用 种类:海盐,湖盐,井盐与岩盐。要求含氯化钠成分高,
洁白,杂质少,水分少。
4. 酱油酿造用水
于酱油生产。 2、目前,日本制曲使用的是混合曲霉,其中米曲霉占79%,
酱油曲霉占21%。我国则使用纯米曲霉菌种。
(三)黑曲霉 有多种酶系如淀粉酶,糖化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
酶等。用于淀粉的液化和糖化。中科3.324甘薯曲霉,糖 化能力强。与沪酿3.042米曲霉混合制曲蛋白质利用率提 高10%左右。
(二)酵母
作用: (1)酱油中的氮素成分有25%来自小麦蛋白质,小麦蛋白质中 又以谷氨酸为最多,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2)小麦淀粉水解后生成的糊精和葡萄糖是构成酱油体态和 甜味的重要成分。 (3)葡萄糖又是曲霉,酵母菌生长所需的碳源。
2.2 麸皮 体轻,质地疏松,表面积大,有多种维生素及 钙等无机盐。是曲霉良好的培养基,使用麸皮既有利于制 油,又有利于淋油。
(2)高盐稀态酱油:
• 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小麦粉)为原料,
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 的酱油。
• ②固稀发酵酱油 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小麦粉)为原料,
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在发酵阶段先以高盐度、小水量 制醅,然后在适当条件下再稀释成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 油。
名词解释要点:
1、原料
蛋白质原料 淀粉质原料
低盐固态酱油 脱脂大豆
麸皮
高盐稀态酱油 大豆、脱脂大豆 小麦、面粉
2、工艺:蒸煮、制曲、加盐水、发酵 3、“醅”和“醪”:
醅:成曲+少量水→不流动状的混合物
醪:成曲+多量水→浓稠、半流动状的混合物
4.2 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 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旋转式蒸煮锅
连续蒸煮装置
(2)要求:
①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②要求达到熟、软、疏松、不粘手、无夹心、有熟料固 有 的色泽和香气。
2、蒸熟程度与蛋白质变性 (1)原料在蒸煮前要加适量的水(润水),在蒸煮时要保
持一定的蒸汽压(温度)和时间,其目的在于完成原料中 蛋白质的一次变性,以利于制曲时米曲霉的生长、繁殖、 产酶和发酵时蛋白质的酶解。 (2)两种不利情况: ①产生N性蛋白(变性不彻底蛋白):能溶于酱油中 ,但不 能被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 ②蛋白质过度变性(二次变性):不能被蛋白酶水解,也不 能溶于酱油中。
将大豆蛋白质水解出来的谷氨酰胺直接分解生成谷氨 酸,增强酱油的鲜味。 (4)其他: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米曲霉分泌的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其次是淀粉 酶和谷氨酸酰胺酶。它们决定着原料的利用率、酱醪 发酵成熟的时间以及产品的味道和色泽。
(二)酱油曲霉 1、酱油曲霉是日本在30年代从酱油中分离出来的,并应用
(3)蒸料
1.目的和要求 (1)目的: ◘蛋白质变性: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完全适度的变性, 即成为酶容易作用的状态。 ◘淀粉糊化:使原料中的淀粉糊化成为可溶性淀粉, 供曲霉利用。 ◘灭菌:通过蒸煮消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提 高制曲的安全性。
旋转式蒸煮锅:
较新式的旋转式蒸煮锅附有减压冷 却装置(水力喷射器)。在蒸料时 可不断360度旋转运动。水力喷射 器配有离心泵,利用高速水流从喷 嘴喷出,在蒸料出锅时,锅内形成 减压,水分在低压下蒸发吸收热量, 使曲料冷却,上端设有投料出料口, 锅身的下面设有接种和输送机,可 直接送入曲池。
具在使用之前须经洗刷后消毒灭菌。制种曲用的各种工具
每次使用后要洗刷干净,然后放入曲室待灭菌,木盘也应
放入曲室以品字形堆叠。一般采用硫磺或甲醛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