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生产工艺
可增加风味和提高品质
(7)酸类的发酵作用
2、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
(1)曲霉菌:入池后由于温度、pH、环境 的影响,很快失去作用
(2)酵母:发酵中后期逐渐活跃 (3)细菌:发酵中后期
3、酱油的色香味的形成
(1)色
酶促褐变 非酶褐变
(2)香 主要在发酵后期形成,大体可分为醇、醛、
酯,主要来自原料、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生物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反应三个方面。
含 量 17.6%
粗蛋 白质
粗脂肪
16.7%
4.7%
淀粉
11.4%
粗纤维 素
灰分
水分
10.5% 6.6% 12%
▪ 麸皮粗淀粉中多缩戊糖含量:20~24%, 它与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相结合,产 生酱油色素。
▪ 麸皮本身还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据测 定:
α-淀粉酶:10~20单位(60℃碘比色法) β-淀粉酶:2400~2900单位(40℃碘量法)
6.通过空调箱调节风温、风湿,利用低于品温1℃ 左右的风温控制品温。
7.原料混合及润水要均匀,注意及时翻曲、铲 曲。 。
8.接种必须均匀,否则不利于管理。因为米曲霉生 长不均匀,容易引起污染。
9.曲料装池要疏松均匀,否则会出现局部烧曲。
10. 培养24h左右,曲呈淡黄绿色,酶活力已达最 高峰,此时应及时出曲,否则酶活力会下降。
2%
67%~72%
1.9%
2%
10%~14%
2、麸皮
麸皮又称麦麸或麦皮,是小麦制面粉的副产 品。麸皮质地疏松,表面积大并含有多量维生素 及无机盐(钙、铁、钾、磷等),适宜于米曲霉 的生长和产酶,有利于制曲,酱醅淋油。另外, 麸皮中戊聚糖含量高,对增加酱油色泽有利。但 麸皮中淀粉含量较低。
组 戊聚 分糖
大豆的一般成分表
水分
粗蛋白 质
粗脂肪
碳水化 合物
名称 %
%
%
%
比例 7-12 35-40 12-20 21-31
纤维素 灰分
%
%
4.3-5.2
4.45.4
2、豆粕
豆粕是大豆先经适
当的热处理、轧扁, 然后加入有机溶剂, 使其中油脂被提取, 然后除去豆粕中溶 剂,即得豆粕。
组 分
粗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 粗纤维
3、米糠和米糠饼
▪ 米糠:是碾米后的副产品。 ▪ 米糠饼:是米糠榨油后的饼渣。
两者均含有丰富的粗淀粉,都可作为 生产酱油的淀粉质原料。
4、其它淀粉质原料
▪ 凡是含有淀粉而又无毒、无怪味的谷物, 例如:玉米、甘薯、碎米、小米等均可作 为生产酱油的淀粉质原料。
三、食盐
▪ 食盐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且与氨基 酸共同给以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 曲子的好坏不仅决定着酱油的质量,而且 还影响原料的利用率。
目前国内制曲的方式,主要采用简易的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但传统的竹匾制曲、竹 帘制曲和木盘制曲在小厂中仍在使用,对链 箱式机械通风制曲、旋转圆盘式自动制曲, 以及液体曲也正在不断应用及探索之中。下 面重点介绍厚层机械通风制曲工艺。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设备
▪ 食盐还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在发酵过程 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 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 生产酱油宜选用氯化钠含量高、颜色 白、水分少及杂质少、卤汁少的食盐。
四、酱油酿造用水
▪ 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 ▪ 水是最好的溶剂,发酵生成的全部调味成分
都要溶于水才能成为酱油。酱油中水占70% 左右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是将曲料置于曲池内, 其厚度一般为25~30cm,利用风机强制通 风,使空气从曲池假底的孔眼通过曲料层, 散发至空间,再被吸入风机内循环使用。
曲池是固体厚层通风制曲的主要设备, 一般呈长方形,通用规格为长8~10m,宽 1.5~2.5m,用钢筋、混凝土、砖、钢板或 木材制成(如图8-2所示)。
②山梨酸和山梨酸钾
第三节 种曲的制造
种曲即酱油发酵时所用的种子,它是生产 所需要的菌种(米曲霉、酱油曲霉、黑曲霉) 经培养而得到的含有大量孢子的曲种。
生产上不仅要求孢子多、发芽快、发芽率 高,而且必须纯度高。种曲的优劣,直接影响 酱油的质量、杂菌含量、发酵速度、蛋白质和 淀粉的水解程度,因此种曲制造须十分严格。 种曲制备的流程概要如下: 菌种 → 斜面试管培养 → 三角瓶培养 → 种曲
(3)味 ①鲜:来自氨基酸 ②咸:来自食盐 ③甜:来自水解生成的糖、部分氨基酸、甘油 ④酸:来自有机酸 ⑤苦:来自部分氨基酸
2.通风制曲时,考虑水分挥发多,要求熟料水分 为48%~50%(视具体情况调整)。
3.通风制曲料层厚度一般为25~30cm,太厚给 通风带来困难;太薄,物料易被风吹起。
4.装池接种料温低、要求品温在30~32 ℃ ,便 于米曲霉孢子迅速发芽生长。并抑制其他杂菌 生长。
5.制曲产酶的品温低于30℃,能增加酶的活性。在 不影响曲池周转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接近这一要 求。
种曲制备工艺流程
试管原菌
一级种子
目的:1.使原料中蛋白质达到适 度变性,成为酶易作用的状态。 2.使原料中淀粉充分糊化,以利 于糖化。3.杀灭原料中的杂菌,
减少制曲时的污染。
麸皮 面粉
水 冰醋酸
(40%~50%) 第一次
混合 加水 蒸料
(30%~49%) 第二次
过筛 补水 接种
煮沸 冷却
抑制细菌生长
酱油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酱油是以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和富含 淀粉的谷类及其产品为主要原料,在 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熟成,并
经浸滤提取的调味汁液。
二、 酱油的发展史
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以粮 食作物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发酵调味品。每l00mL酱 油中含可溶性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达7.5~10g, 含糖分2g以上,此外,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
制种曲工艺:
将麸皮80%和面粉20%(或麸皮100%)加水混 合,常压杀菌l h,再焖30min后出锅过筛,摊开 冷却至40℃按0.5%~1%量接入三角瓶扩大培养, 拌匀装入曲盒或竹匾摊平(2cm)入种曲室, 28℃~30℃培养6h第一次翻曲,喷40℃水,使其 含水量达40%,盖上草帘或湿纱布经4h~6h,第 二次翻曲,品温控制在38℃以下。经10h品温降 至32℃~35℃,再经56h,当表面长出黄绿色孢 子,外观块状、内部松散,手指触孢子就飞扬即 为种曲。
二、淀粉质原料
▪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淀粉除提供微生物生 长所需的碳源外,葡萄糖经酵母菌发酵生成 的酒精、甘油、丁二醇等物质是形成酱油香 气的前体物质和酱油的甜味成分;葡萄糖经 细菌发酵生成有机酸进一步形成酯类物质; 残留的葡萄糖和糊精可增加甜味和粘稠感, 对形成酱油良好的体态有利。另外酱油色素 的生成与葡萄糖密切相关。
物
素
含 量 47%~51% 0.5%~1.5%
25%
5.0%
灰分
5.2%
水分
7%~10%
3、豆饼
豆饼是大豆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由 于压榨设备工艺条件不同,豆饼有以下几种:
(1)冷榨豆饼: 压榨前未经高温处理,将未以 任何处理的大豆送入压榨机压油。
(2)热榨豆饼:大豆经过较高温度处理后(即炒 熟)再经压榨。热榨豆饼水分较少,蛋白质含 量高,质地疏松,易于粉碎,适合于酿制酱油
(一)流程
种曲
↓
豆粕:麸皮(8:2)→熟料→冷却→接种→入 池
通风制曲→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成曲
(二)操作要点
1、冷却、接种及入池 原料蒸熟后,迅速冷却到35~40℃,并
把结块打碎,接入0.3%左右的种曲,立即 送入曲池内培养。
接种和入池后,应立即清洗润料、提升、 晾料、送料等机械设备。搞好环境卫生, 以免孳生杂菌,影响下次制曲。
三、酱油的分类
酿造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分酿固稀发酵酱油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低盐稀醪保温法酱油
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原料,再配以辅料制成。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2、豆粕 3、豆饼 4、其他蛋白质原料
1、大豆
黄豆、青豆、黑豆的统 称,我国各地均有种植, 其中尤以东北大豆产量 最多、质量最优。
冷榨豆 饼
热榨豆 饼
粗蛋白质
43%~46% 45%~48%
粗脂肪
6%~7%
碳水化合物
18%~21%
4%~5%
18%~21%
灰分
5%~6% 5%~6%
水分
10%~12% 8%~10%
4、其它蛋白质原料
▪ 花生饼、菜籽饼及其它各种油料作物的饼 粕、玉米浆干、豆渣等均可利用以酿造酱 油,动物性含蛋白较高的鱼粉或蚕蛹等, 也可制酱油。
2. 培养
曲料入池时,为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必 须做到料层均匀,疏松平整。如果料层温度 较高或者上下品温不一致,应及时调节,保 持在32℃左右。静止培养6~8h,料层温度达 37℃左右时,应开机通风,以后曲料维持在 35℃左右,并尽量减少上、下层之间的温差。
通风制曲要点
1. 要求熟料蒸熟不夹生,使蛋白质达到适度变 性及淀粉质全部糊化的程度,以便被米曲霉吸 收,使霉菌生长繁殖并适于酶解进行。
(4)孢子数:每克种曲含25~30亿个孢子(湿基)称 取种曲10 g烘干后过75目筛(Ф 0.2mm)过筛的 孢子质量占干物质质量的18%以上。
(5)发芽率:孢子发芽率在90%以上。
制曲
▪ 制曲是种曲在酱油曲料上扩大培养的过程。 制曲过程的实质是创造曲霉菌适宜的生长 条件,促使曲霉充分发育繁殖,分泌酱油 酿造需要的各种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 氧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转 氨酶等。
常用的淀粉质原料
1、小麦 2、麸皮 3、米糠和米糠饼 4、其它淀粉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