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牛津上海版)第一单元你和我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观察和比较人体外部特征的异同为主线,介绍了人与人之间在体形、体态、肤色、指纹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人体都有相同的组成部分。
学习本单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儿童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人的感官及其功能,学会对人体外部显著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和交流,而且还在于帮助儿童逐步建立“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并且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和“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因此,认识自己或他人的特点、需要和才能,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认识。
一、人是各不相同的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认识并描述人在年龄、体形、外貌、肤色、指纹等方面各有不同。
2、通过交流、制作“护照”等活动,认识并描述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是独一无二的。
3.通过游戏等各种活动,逐渐养成互相帮助和相互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二、活动设计活动一:看图找不同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人的图片,了解并描述人在年龄、体形、外貌、肤色、指纹等方面各不相同。
2、通过分类游戏,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器材:显示人的不同年龄、体形和外貌等差异的图片,进行分类游戏的卡片。
活动二:量量自己的身体活动目标:通过测量、比较同学之间身高、手掌等部位的不同,认识自己和同伴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不一样的。
活动器材:用来比较长短的纸条、小棒、卷尺等。
活动三:印指纹活动目标:1、通过在纸上印指纹活动,认识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进一步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2、通过观察指纹中的“斗”和“箕”,增强细致观察的耐心和能力。
活动器材:铅笔、白纸。
活动四:制作“护照”活动目标:通过填写或制作“护照”,学习如何表达自身特点的方法和能力,进一步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活动器材:老师设计的供学生填写的空白“护照”。
三、教学过程㈠、看图找不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看图:课本第2—3页图或其他图片。
交流:根据观察和自身的经验交流人有哪些不同?看图:课本第4—5页图或其他图片。
交流:图中的小朋友有哪些不同?相互观察交流:与小组同学相互观察、交流自己与同学的不同。
游戏:对图中和游戏卡片中的人进行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方法在交流时应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自己的看法,不要求划一的蛄果,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就行,并适时给予鼓励。
从课本第2—3页街上的人群到课本第4—5页不同的小朋友,再到班里的同学是三十不同的层次,教师应抓住这三个层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人都是不同的。
在分类游戏时,庄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交流时应突出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方法。
㈡、量量自己的身体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比较测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相互比较、测量手、手臂、拇指、耳朵、身体的高度或大小,画在纸张上。
思考交流:通过测量,发现了什么现象?在比较、测量时,教师应巡视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比如,如何用纸条比较手腕的周长,如何做记号等。
测量结果不要精确,只要得出合理的结果即可。
交流时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相同部位的不同。
必要时可再进行一些“比一比,谁的手腕最粗”等活动,先小组比,再让每个小组手腕最粗的进行比较,最后比出班里手腕最粗的同学。
(三)印指纹学生活动指导要点印指蚊:把铅笔涂在纸上,用手指在纸上抹上铅笔印,再把自己的指纹印在活动手册上,并做好记号。
观察指蚊:观察自己的指纹,数一数,有几个“斗”和“箕”。
在印指纹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印指纹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应指导学生认识“斗”和“箕”。
集体交流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了解不同学生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不同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小组交流:小组同学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即使同是“斗”或“箕”,也是不同的。
㈣、制作“护照”学生活动指导要点制作:填写或自己设计制作一本自己的“护照”。
交流:交流表达自己“身扮”的方法。
教师可事先设计一份“护照”样本,并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增添一些自己特有的项目。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自己的“护照”,只是这样难度较大,教师需作更多的指导。
在文流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更好地反映自己的“身份”。
同时,应避免成人化。
洵阳路小学李震宇提供二、人的身体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拼图游戏等,说出人体主要部位的名称,并找出人体主要部位在自己身体上的位置。
2、通过交流讨论和设计动作,演示身体主要部分的用处。
二、活动设计活动一:看图,找人体部位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交流,说出人体部位的名称,并找出各人体主要部位在自己身体上的位置。
活动器材:显示人体主要部位的图片。
活动二:拼画人体游戏活动目标:1.通过人体外形的拼图活动,进一步熟悉人体的各个部分及它们的名称,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自画像活动,熟悉人体脸部的各部分及它们的名称。
活动器材:人体外形图拼图(小组用、演示用两种),配套练习活页。
活动三:做“动作”,说“用处”活动目标:1、通过交流讨论和设计动作演示来认识人体各部分的用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认识人体各部分各有用处,体会爱护自己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器材:人体外形图三、教学过程㈠、看图,找人体部位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吏流:观察人体图片,说出身在表述身体各部位名称时,教师应体主要部位的名称,并在自己身体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小组或班级竞赛:根据同学所指部位,说出相应名称。
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对口语式说法与规范术语的不同予以说明,如把“膝”说成“膝盖”、把“颈”说成“头颈”等。
若学生未能把身体各部分说全,或有错误,教师不必急于更正(可留到下一活动解决),要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鼓励学生乎口井用,指称各部位名称和位置。
㈡、拼画人体游戏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拼图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拼图材料拼出人体外形。
交流演示:各小组派代表演示和说明所拼出的人体外形。
自画像:在练习纸活页上画出自己的脸,并把各部分和对应的名称连接起来。
比比谁画得最好。
教师应预先准备好拼图材料,拼田可由头、颈、胸、腹、肘、手、臂、臀、腿、脚、膝等部分组成,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
拼图中部分部位要重叠,如胸和腹、肘和臂等,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应巡视指导。
对自画像不应提出“美术”那样的要求,只要能比较准确画出部位即可。
在评比时,应帮助学生体会人体是协调对称的。
㈢、做“动作”,说“用处”学生活动指导要点交流:结合人体图交流人体各部分的用途。
讨论思考:如果人体缺少了其中一部分会怎样?小组设计:小组设计动作表现各部分的用处。
演示交流:向全班展示设计的动作,全班就此进一步讨论各部分的用处。
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手势动作说明各部分用处,对有争议或不熟悉的地方进行点拨。
注意提醒学生观察怎样用动作表现各部分的用处,为下一步活动作铺垫。
通过设计动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学生体会保护人体各部分的重要性。
华阴路小学仲晓莉提供三、人的感觉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有各种感觉,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嘴尝和用鼻子闻。
2、知道认识事物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初步了解感觉器官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3、初步知道运用感觉器官保护自己。
二、活动设计活动一:比较水和油(带颜色的食用油)。
活动目标:1、通过区分水和油,使学生知道通过视觉可以分辨不同的颜色。
2、通过区分水和油,引入课题。
活动器材:水和油,一次性塑料杯。
活动二:比较看上去相同的液体。
活动目标:通过分辨颜色相同的不同液体,使学生了解我们有嗅觉和味觉感觉功能。
活动器材:水、盐水、米醋、酱油、一次性塑料杯。
活动三:我们还有哪些感觉?通过触摸和听音辨物的活动,体会触觉和听觉的作用。
活动器材:苹果、橘子、香蕉、芒果等水果,录音机,录有各种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活动四:保护感觉器官,保护自勇1、通过情景体验,了解感觉器官对人保护自己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交流,初步了解完整的感觉器官对我们的作用。
活动器材:有关图片、录像(戴耳机的骑车人,拿着导盲棒过马路的盲人等)。
三、教学过程㈠、比较水和油——我们能够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观察水和油,作出判断。
交流:用什么方法判断的?用了什么感觉器官?讨论:还可能用什么方法判斯水和油? 该活动除让学生了解视觉功能以外,还是一个导入。
教师应着重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水和油的,并应适时提出“还能用什么方法判断水和油?”引入后续活动。
㈡、比较看上去相同的液体——我们能够闻和尝学生活动指导要点小组讨论:如何分辨出盐水和清水、醋和酱油。
实验:用自己选择的方法分辨并做记录。
交流:交流分辨盐水和清水、醋和酱油所用的方法,用了什么感觉器官? 教师且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用了什么感觉器官,并指导学生做记录。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切忌尝不明物品,如果闻到不良气味要尽快离开。
㈢、辨水果、猜动物——我们还有哪些感觉?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分辨水果:用手触摸装在不透明袋里的水果。
猜动物:根据动物的叫声分辨动。
讨论交流: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用了什么感觉器官? 教师准备的水果形状大小尽可能相同,以增强活动的挑战性。
在猜动物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聆听,并保持课堂秩序。
最后应引导学生对由身的感觉器官进行总结,交流感觉器官对人的作用。
㈣、保护感觉器官,保护自身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讨论:观察某人骑车听音乐的图片或录像,讨论骑车听音乐的坏处。
分组讨论:如果某种感觉器官损伤,人的活动将受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骑车听音乐会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无法感知可能存在的危险,从而让学生认识我们在任何活动中都是利用感知保护自己的。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如何保持感觉功能,保护自身的实例。
为增强学生对完整的感毒觉予人开展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给同学讲“瞎子摸象”的故事。
桃浦中心小学刘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