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2、殷夫诗歌的主要内容 (1)早期诗歌表现了人生道路的最初探索 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如《放脚时代的足 印》。 (2)表现进步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心灵路 程,如《1929年5月1日》 。 (3)直面革命斗争,歌唱革命斗争的激情 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血字》。 (4)向一个阶级的告别,展示投身革命的 决心,如《别了,哥哥》。
4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烙印》深切地体现了大革命失败给诗人带来的 悲愤抑郁,以及在内心深处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诗歌运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 的印烙,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内心,自己像“一 条吃巴豆的虫”,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 化的手法刻画了痛苦的深重。 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绘画美”体现于诸如用词精当准确,设喻巧妙, 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的人生图景; “建筑美”体现于诸如全诗分四节,每节分四行, 每行长短基本均衡; “音乐美”体现为押韵方式韵脚分布整齐, “火”、“过”、“破”等仄声韵脚也有助于表现诗 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悲愤难忍。
【注】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P213-214)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 木天等,创办了《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 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歌 派”。它是30年代最大的,也是左联领导下的一 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田间《多一些》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
田间《义勇军》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梁 正在血里生长。 在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了 敌人的头, 挂在铁枪上。
《茫茫夜》一篇以母亲和儿子对话的形式, 表现了农村中年轻一代的觉醒。 为着我们大众我离开了家, 为着我们的工作离开了你和她! 母亲,母亲,别牵挂! 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通过农民反对 修筑公路的斗争,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国民党反 动派的反革命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他们象决堤的黄河水, 谁有力量去拦堵? 象海洋的浪 澎湃汹涌着的是我们的队伍。
(三)作品分析 1、《雨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首诗是具有象征意味的,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 飘飘忽忽、朦朦胧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 墙,一切都是那么的凄婉迷茫,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无 望的心绪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 “丁香般的姑 娘”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的一种美好 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 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 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 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 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 复,押韵规则,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3、殷夫诗歌的艺术特点 多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 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 鲁迅在给殷夫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 序中赞赏殷夫的诗:“这是东方的微光, 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 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 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 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 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四)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P217-218)
二、“断章诗人”卞之琳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主体 客体 主体 客体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主体 客体 主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哲学沉思:这宇 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2、艺术形式上 (1)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 的节奏、韵律。 (2)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 蔽在诗的形象里,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 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3)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4)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难民》: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渡到这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二、臧克家、田间等新诗人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一)“泥土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主要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 《自己的写照》《运河》 朱自清指出:中国现代诗歌从臧克家起,“才有 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1、思想内容上: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农民的 苦难生活境遇,为苦闷、彷徨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另一 种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 坚忍主义: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 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第一行写车主的内心 世界; 第二行写老马默不吭 声、逆来顺受的性格; 第三、四行写老马的 感受和形象; 第五、六行写老马的 内心活动; 第七、八行写老马在 鞭影驱使下的表情和 形象。
5、蒲风(1911-1942) 原名黄日华,广东梅县人,是中国诗 歌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和代表诗人。 代表作:诗集《茫茫夜》《钢铁的歌唱》 《抗战三部曲》 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蒲风诗歌的表现主题(P214): ① 面临崩溃的动乱的农村 ② 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 诗风刚健质朴
诗作以农民的被残酷压迫剥削的痛苦 生活和悲惨命运凝结为驾辕的老马形象, 以马喻人,最为贴切。 诗人以老马象征旧中国农民,形象地 展示了老马(旧中国农民),在国内外反 动派剥削压迫下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并 揭示了它坚韧的性格特征。这是旧中国农 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形象写照。
《烙印》(臧克家)
1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3 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2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 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 “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 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 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 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 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 法 ,具体表现为幻觉和虚拟。
2、汉园三诗人(P215) 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何其芳的 《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 集》。三本诗集合称《汉园集》。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生平 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朝安, 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 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因《雨巷》 一诗成名,又称“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 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曾赴法国留学,受 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黄昏里还辨得出归 鸦的翅膀——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二)“时代的鼓手”田间的诗歌创作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 徽无为县人。抗战前出版的诗集有《未明 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底故事》 等。 诗作朴实硬朗,语言比较大众化,关 注现实,多表现工人、农民和兵士悲苦的 命运。往往以敏锐的直觉和简单跃动的诗 行来展现狂风暴雨的时代风貌。
三、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现代诗派(P216) 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 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在创作 内容上与社会公众主题疏离,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 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在审美原则上追求隐藏自己和 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运用隐喻、 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以意象繁复、 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政治抒情 诗创作 (一)殷夫的诗歌创作(1909-1931) 1、殷夫简介 本名徐伯庭(一说徐祖华),笔名殷 夫、白莽、徐白等,浙江象山人,诗人、 革命家,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主要诗集有:《孩儿塔》 《伏尔加的黑浪》 《一百零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