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
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
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一)认知发展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
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
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
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
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
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
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
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
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教育是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向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易于促进个体将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自己的需要。
(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
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
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由于人类个体在脑的发育、生理机能的发育以及认知活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认知发展年龄特征具有较普遍的稳定性。
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彼此接近。
但是,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一定的差距,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生产经验的有目的的活动。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掌握理论化的知识和系统化的技能。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
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认知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的,学习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认知活动。
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
因此,通过学习可以使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训练。
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功能。
而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
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对学习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首先,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根本方式。
例如,在记忆活动中,对同一学习内容是通过机械识记来记忆,还是通过理解识记来记忆,主要取决于个体的思维能力。
其次,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学习的内容。
例如,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一般只能掌握初级概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能掌握部分二级概念。
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第三,认知发展影响学习品质的形成。
认知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形成学习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学习品质。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
当然,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知识准备、学习动机水平等。
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智力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二、青少年感知和想象的发展(一)青少年感知的发展1、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根据有关研究材料(朱智贤,1993),个体在15岁前后,其视觉和听觉等感觉能力甚至超过成人。
初中生对各种颜色的区分能力比小学一年级学生高60%以上。
初中生对音高的分辨能力也比小学生高很多。
在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特殊的音乐才能。
青少年的其他感觉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节、肌肉的感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为青少年从事写字、绘画、体育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青少年的感觉能力是在各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各科教学和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其感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了青少年的感知活动。
另一方面,图画、音乐、几何、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和参观、劳动等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增强感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练习条件。
2、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感知觉的随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
在课堂学习和各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要达到预定的活动目的,就不能只感知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摆脱无关事物的干扰,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预定的学习目的。
感知觉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两个方面。
青少年观察的选择性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一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
初中生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
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青少年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
有研究表明(朱智贤,1993),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连续观察的时间为:7-10岁的儿童为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为25分钟左右,初中生为40分钟左右。
青少年能较好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对一定对象的观察所持续时间更长。
有研究表明(郑和钧,1993),在一次飞机模型故障的观察中,初中生能平均坚持1小时35分钟,而高中生能平均坚持3小时。
3、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少年的空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空间知觉的抽象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个体的空间知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下、左右、前后”初步的空间观念。
但这些空间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初中以后,个体逐渐能够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位置。
例如,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空间中各维度间的关系,理解透视的原理。
但对较复杂的空间关系,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
其次,宏观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起来。
例如,掌握地理空间的各种关系,形成关于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
青少年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学习立体几何等学科的重要心理基础。
青少年的时间知觉也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在时间单位的理解方面,小学生对小时、日、周等与其生活制度有关的时间单位理解较好,但对秒、分钟、月、年等与生活制度关系较远的时间单位则理解不够确切。
初中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确切地理解秒、分钟、小时、日、周、月、年等时间单位。
其次,青少年对各种事件或现象的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完善起来。
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阅读文艺作品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青少年开始理解世纪、纪元等历史时间单位。
对于这些时间单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不能确切地理解,而初中生一般能够较为精确地理解了。
(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1、青少年的想象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