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中国传统社会受到严重挑战,在危机中士人们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的倡导并付诸实践。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改变传统教育必须得改革教育制度,晚清重臣和儒士张之洞就是提倡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初创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不仅是看得见的洋布等西洋物质输入中国,属于精神层面西方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

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此,许多士人积极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一致认为培养近代化的人才是挽救国危、实现富强的根本。

培养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于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举措中起步了。

然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几所近代化的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这是让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创过程中,对建立近代学制的贡献最大的要数晚清名士张之洞了。

一、张之洞创办教育的实践与近代学制的酝酿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直隶南皮人。

一生历经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与一部晚清史相始终。

他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对教育的毕生关怀是张之洞与同时代其他地方督抚大臣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使他赢得了时人所谓“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赞誉。

入仕之初,就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学官。

在此十年中,不仅试图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还致力于培养教育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兴办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其二,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为士子们指明了向学路径。

这应该是张之洞教育实践的开端。

身膺封疆大吏后,他依然热衷于教育事业,尤其是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以后,他将湖北的学务推向了高潮。

不但新创了两湖书院,而且逐渐将旧式书院改章,在书院课程中增加西学内容,按“中体西用”的模式把书院改造成学堂。

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一些专讲西学的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

但是,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专门人才,相当于专科教育,没有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学制上既不成体系,又与近代教育所追求的普及化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湖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学制体系。

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的《劝学篇》问世,其外篇中专列了“学制”一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

就在《劝学篇》公布的当年,张之洞根据自己在该书中所提出的关于建立近代学制的设想,计划将湖北的府属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的书院全部改为小学堂,以推广地方教育。

此外,张之洞还制订了《通省学堂公共简要章程》八条,对学堂的教育与管理作了简明的规定。

①此后,由于发生了戊戍政变,一切新政都被停止,张之洞建立近代学制的计划也被迫搁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信大大降低,为了重振清王朝,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1901年1月29日)清廷正式颁布变法诏书,“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②以此为契机,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在这份奏稿中,张之洞参考西洋、日本教育制度,提出在在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和京师设大学校的学制构想。

这一奏稿的内容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l4日),清廷发布关于兴学育才的谕旨,其要点有二:一是要求各省督抚大办学堂,“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二是希望建立一套学制章程,“所有慎延师长、妥定教规及学生卒业应如何选举鼓励一切详细章程。

著政务处咨行各省,悉心酌议,会同礼部复核具奏”。

③在清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张之洞首先在湖北着手建立新学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张之洞派道员朱滋泽等人赴日本考察学校及工厂。

同年十月,又派训导刘洪烈、光禄寺署正罗振玉等赴日本考察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张之洞根据他们的考察意见,与湖北巡抚端方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④,提出全面发展湖北教育的计划。

在这个学制体系中,张之洞把湖北的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并对各种学堂的学生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基本课程、办学形式及学额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一)基础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等五级。

(1)初等教育:分蒙学和小学。

蒙学为学前教育,设蒙养学堂,官督绅办,由官府编订教科书,由富绅集资捐办,无限额。

小学为初等基础教育,分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两种。

学童10岁以下入初等小学,初等小学由民间自办;14岁入高等小学,高等小学始由官办,四年毕业。

省城设东西南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各定学额l00名,各州县设模范小学堂一所。

(2)中等教育。

省城设文普通中学和武普通中学各一所,学额各240名,入学年龄在15—24岁之间,文普通中学四年毕业,武普通中学另加半年在营当兵,四年半毕业。

各道、府、直隶州设模范中学堂一所。

(3)高等教育。

分文高等学堂和武高等学堂两种:文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两湖高等学堂一所,学额120名,学生在堂四年,出洋游历一年,共五年毕业。

武高等学堂在省城设二所,一为武备学堂,学额60名,二至四年毕业;二为将弁学堂,学额l00名,一般三年毕业,速成科一年半毕业。

〔二)专门职业教育,分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

(1)师范教育:设师范学堂,学额120名,速成科学生年限25—35岁,一年毕业;正科学生限20—30岁,二至三年毕业。

(2)实业教育: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农务学堂,学额120名,四年毕业。

工艺学堂,学额60名,附设艺徒额30名,四年毕业。

(3)特别教育:有方言学堂、勤成学堂和仕学院。

方言学堂,学额150名,英、法、德、俄、日五国文字各30名,年龄15—20岁,五年毕业。

勤成学堂。

教年长向学而不能收入学堂之生员,不分科目,不立年限,不限额数。

仕学院,令各省各官讲求中西各门政治之学,不限额数。

这个学制体系进一步将《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的学制构想具体化,其基本精神是仿照日本学制。

正如奏折开头所说:“考日本教育总义,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端,洵为体用兼赅,先后有序,礼失求野,诚足为我前事之师。

”(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湖北学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初步分离,虽然体系不甚完整,但已预示着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趋势。

总之,戊戍变法前后,张之洞对旧的学校教育制度提出了种种改革设想,并在局部地区进行了有关学制改革的试验。

尽管这些设想还比较粗浅,试验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它对此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学制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建立清末新政中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

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但因当时清政府内部对该章程意见不一,该章程于1903年11月废止。

此时正值张之洞进京觐见,于是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二日(1903年6月27日),管学大臣张百熙与荣庆会奏请派重臣张之洞商讨学务,这个奏折很快得到批准:“著即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一各省学堂章程。

一律厘定”。

即要求他们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全国性的新学制。

张之洞以北京长椿寺为办公之所,开始了章程的拟定工作。

他参考日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并加入自己的见解,令毕业于两湖书院、曾赴日考察的湖北沔阳人陈毅草拟成章程初稿,送政务处和军机处大臣审阅,又经过近两个月的斟酌取舍,在十一月底完成了新学制的修订。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将修订好的学堂章程上奏,得到上谕批准:“著即次第推行”。

⑤这就是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共二十册。

由《奏定学堂章程》所确立的癸卯学制是一个完备的全国性学制体系。

这个学制不仅对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各类学校的相互关系作了详明的规定,而且对整个教育宗旨、学校管理、教师的选用和学生的考试与奖励等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就学堂体系来说,全国学堂分为基础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类:(一)基础教育分为三等七级:(1)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2)中等教育:中学堂;(3)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

(二)专门职业教育分为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特别教育三种:(1)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2)实业教育: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上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3)特别教育:进士馆、译学馆。

专门教育各类学堂又分别与基础教育各等级相对应。

由章程的基本内容可知,癸卯学制的基本思路与张之洞所设计的湖北学制很相似,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特征更加显著,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制,其体系也更为完备。

癸卯学制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加以改造而成。

仍然体现出“中体西用”的基本精神。

张之洞在上奏《厘定学堂章程折》中宣布立学宗旨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⑥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民国时期的学制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改进而成的。

可见,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初创,它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在此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注释:①《致总署》,《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2131——2132页②《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第136页③《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7册,第176页④《张之洞全集》第二册,第1488——1502页⑤《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九册,总第352页⑥《厘定学堂章程折》,《张之洞全集》第三册,第159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