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学术论文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
系别: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1年 1月 29日
摘要:张之洞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

其间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功臣。

关键词:张之洞、贡献、武汉、实业、学堂
正文:
一、在战事中的贡献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入华,不胜不休”。

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主张
二、大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毛泽东曾经说过:“重工业不能不提张之洞”。

1895-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和广州的15家。

资本总额1724万元,仅次于上海的2387万元,多于天津的579万元和广州的431万元,均居全国第二,武汉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此后闻名天下(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还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

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

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

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清王朝的埋葬者。

三、办新式学堂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

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

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

张之洞还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

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

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

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矿务学堂(1892年)、自强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四、练新军
张之洞创办湖北新军,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甲午战败被迫割台,他于1895年6月筹练自强军,扩充湖北枪炮厂。

12月奏明创练自强军。

次年8月创设武备学堂。

在次年8
月选防军绿营兵勇练习洋操。

1905年12月奏陈改变湖北常备军。

次年1月设宪兵。

这些措施后来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成为反清最重要的力量。

五、其它贡献
主张学习西方法律,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说,还主张法分民刑、改良监狱等。

曾言“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

他大力支持戊戌变法,强学会、上海强学会、《时务报》都有他的大力相助,戊戌六君子中杨锐是他的得意门生,谭嗣同是他的幕僚。

他编写了代表他的思想的《劝学篇》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态度。

一方面,他批判了顽固派“因噎而食废”“不知通则无应变制敌之术”。

同时,他在另一方面,大力批评维新派“歧多而亡羊”,“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结尾: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也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我认为,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贡献巨大,作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并没有像其它洋务派那样屈服于外国武力,而是为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这在他生前从未预料到。

参考资料:
(1)《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2)《张之洞评传》
(3)《张之洞年表》
(4)《剑桥晚清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