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议张之洞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摘要] 张之洞的一生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在任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实权后, 极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洋务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近代化与张之洞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 张之洞;近代化;近代军事;近代工业;近代教育张之洞( 1837~1909) , 直隶南皮人, 字孝达, 号香涛, 晚号抱冰, 是继李鸿章之后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

最初张之洞进入清朝统治集团初期, 并不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洋务派官僚,而是一个清流健将。

清流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是言官, 职责是监察百官, 评说时政, 有很大的影响,张之洞是其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这个时期的张之洞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因事建言, 对不法官吏揭露弹劾,一时声誉鹊起。

这时他对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还知之甚少,在山西巡抚任上他结识了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开始对西学有所了解。

1884 年, 他被调任两广总督, 亲自参与了中法战争, 对西方的富强有了切身的感受, 终于认识到: 要保朝廷先要保中国, 要保中国先要图富强, 要富强就要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武器、军队训练方法等。

从此, 他“宗旨为之一变”, 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之中。

他在两湖地区的洋务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两湖地区乃至全国的近代化进程。

一、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并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参与中法战争的实践, 使张之洞深切地感受到了采用先进军事武器装备军队和采用西法编练军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法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 他就开始在广州筹建枪弹厂、制造船舰和编练新式军队。

调任湖广总督后, 他首先于1890 年在汉阳建成了湖北枪炮厂, 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建立的主要军工企业之一。

张之洞建立湖北枪炮厂的原则, 一是求大求全, 二是求精求新。

因此, 湖北枪炮厂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兵工厂, 除制造枪炮外, 还生产枪弹、炮弹、炮架和无烟火药, 还能自行炼钢, 在中国军事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更新武器装备的同时, 张之洞还致力于编练不同于八旗和绿营、也不同于湘军和淮军的新式军队。

1885 年,张之洞组建了一支2500 人的广胜军。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代理两江总督,编练新军,号为“自强军”。

1896 年,张之洞回湖广总督任,继续在湖北编练新军。

到1902年,张之洞已练成一支包括步、炮、骑、工程各兵种,有7 000 多人的新式军队,这就是湖北新军。

1906 年,湖北新军已扩充至16 000 多人。

中法战争结束之后,张之洞在黄埔设局,试制浅水兵轮。

当时,清政府正在汇聚力量建设北洋海军,广东水师的建设无暇顾及。

张之洞在人员、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为广东海军制造了8 艘兵船。

1889 年张之洞离粤时,广东水师已拥有大小兵船30 余艘。

二、创建近代工业,积极兴办实业。

张之洞督鄂期间 (1889-1907 年) 在两湖地区兴办了汉阳铁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巨擘。

这些企业最初多为官办,经济效益差,屡屡亏蚀,被迫一再改变经营方式,由官办而官商合办、官督商办,最后改为商办,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1889年,为筹办芦汉铁路张之洞奉调任湖广总督。

上任伊始,他就开始大规模地举办洋务,建立军工、民用企业,全面推行城市、交通建设。

他兴办的洋务企业总投资白银达一千七百余万两,职工总数最多时达一万六千多人。

其中他兴办的民用企业有早期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芦汉铁路,以及制呢、制革、造纸、水泥、自来水等十多个中小型近代工业。

毛泽东在上世纪50 年代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 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其中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这是因为张之洞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 钢铁的冶炼水平和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制炮造船是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内容,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钢材、钢弹、钢丸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不但花费巨大, 而且易受外国控制,张之洞对此均深感忧虑。

鉴于钢铁制造的重要性, 张之洞于1890年创设了汉阳铁厂,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开始。

铁厂于1893 年基本建成, 1894 年6 月正式投产, 共计有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等10 个厂,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

除重工业的钢铁工业及附属之煤炭工业之外, 张之洞也十分重视轻工业的纺织工业。

为了“分洋商之利”, 抵制外国纺织品的大量输入, 19 世纪70 年代初就有人建议建立织布局, 其中尤以李鸿章最为积极, 并于1880 年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对此也深有同感, 在两广总督任上曾奏称:“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 自有洋布、洋纱, 反为外洋独擅其利, 耕织交病, 民生日蹙, 再过十年, 何堪设想! 今既不能禁其不来, 惟有购备机器, 纺花织布, 自扩其工商之利, 以保利权。

”从1894 年起, 张之洞又陆续建立了纺纱、缫丝、制麻三局, 在湖北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但是, 由于均采用官办的经营方式, 资金有限, 经营状况较差, 效益很低。

后将企业转给广东商人经营, 始有起色。

张之洞除大刀阔斧地创建近代工业企业外, 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他的总体设想, 这就是把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批评当时不少人所持的“外洋以商务立国”的观点, 赞成薛福成等“工体商用”的意见, 1895 年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指出:“世人皆言, 外洋以商务立国, 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 实在于工。

讲格致, 通化学, 用机器, 精制造, 化粗为精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 有倍蓰之利。

”1898 年在《劝学篇》中更明确指出:“工者, 农商之枢纽也。

内修农利, 外增商业, 皆非工不为功。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 工有成器, 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 商为用也。

”把振兴工业看作经济发展的根本。

三、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除大力兴办军工企业外, 张之洞一生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 张之洞致力于建立和改革书院, 曾先后创办过湖北经新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广州广雅书院等。

他创办的书院与旧式书院不同, 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通经读史为主要学习内容,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书院的教学内容有所损益。

例如, 1894年他对两湖书院的课程进行了改革, 设立了经学、史学、舆地地理和时务四门课程, 以后又增设了天文、兵法等课程, 使之成为一个新式学堂。

其次, 张之洞创办了很多新式学堂。

如在两广总督任内建立了与雷学堂和广东水陆师学堂, 任湖广总督后又创办了自强学堂和湖北武备学堂, 署理两江总督期间还创办了储才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

其中大多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

如江南陆师学堂是一所培养陆军军官的学堂, 分课堂教学和操场操练两部分, 其中军械学、营垒学等课程的内容汇集在《江南陆师学堂武备课程》中,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参照西方教学方法编写的军事教科书之一。

再次,张之洞又新办了农务、工艺学堂,以期学习西方的工农业知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另外,还创办了师资培养的师范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方言学堂等。

这些新式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掌握西方先进的技艺。

这种举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

张之洞的教学思想开始走上近代化的轨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最后,张之洞作为一个从科举考试中走出来的官僚儒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其改革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从崇尚科举参加科举考试并从科举走上仕途转变到主张改革科举内容,到最后坚持完全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体现了他思想的与时俱进。

科举制的废除在清末新政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乃至对我国的近代化进程都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贡献颇多,为中国后来一系列走向近代化的努力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从事近代化建设的起点,特别是在教育近代化方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再到清末新政,张之洞的思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

他与时俱进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著作和言行之中。

但是他的思想又都局限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始终没有突破时代的局限,使他事实上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张之洞大力倡办近代化活动之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活动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张之洞的近代化活动恰好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清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张之洞编练的新军成为革命党人传播反清革命思想的阵地,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就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难怪追随他多年的辜鸿铭感慨地说:“民国成立, 系孙中山与张香涛的合作。

”甚至孙中山也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参考文献:[ 1 ]张之洞. 劝学篇[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 ]苑书义. 张之洞全集[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3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M ].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4 ]中国史学会.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5 ]张謇研究中心. 张謇全集[M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6 ]张之洞全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85.[ 7 ]张之洞全集(第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