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论述类:•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说“异”(2009年)•谈“静”(2010年)•“捧”于“挖”(2011年)•笑的价值(2012年)•论名声(2013年)•乾坤草亭(2014年)•罗丹的雕刻(2015)•成人不自在(2016)现代文阅读考纲十一条要求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七年高考考题回顾2010《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17.作者认为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的原因是什么?18.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2011《捧与挖》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2012年《笑的价值》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2013年《论名声》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2014《乾坤草亭》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6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18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6分) 2015《罗丹的雕刻》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6分)2016《成人不自在》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6分)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

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跟压缩概括的知识点相通)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要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要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要加以解说。

题型归纳一、理解类(2010年)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词语的理解)(2008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怎么理解?(句子的理解)(2013年)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句子的理解)从句子本身入手,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一)、重要词语的理解在文章中,词语是承载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准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这既是阅读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

高考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往往就是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而不是从词典上背下来的一般意义。

1.关键概念的理解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

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

2.指代性词语的理解所谓指代性词语,是指文章中的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因为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弄不清它们的具体含义,那就说明还没有读懂文章。

3.关联性词语的理解所谓关联性词语,这里是指连词及文章中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

在论述类文章中,关联性词语所揭示的,不仅有文章的内容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包括文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是说,它们以词语的面目出现,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及所起的作用,常常超出句子之外。

(二)、重要句子的理解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从正确理解句子开始,因为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

因此,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

《考试大纲》中对此不仅有着明确的要求,还把它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近几年的高考,几乎历次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道理就在于此。

一般而言,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说的特点。

在文章中常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与结句(或称首句与尾句),以及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关联作用的句子。

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

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

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概括内容类(2005)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6分)(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2012)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2011)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2013)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于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它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

筛选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论述类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1)明确筛选的目的和标准。

目的和标准是筛选信息的依据,心中要始终装着“标准”这一概念。

这里的标准是指题干的要求或选项的话题。

(2)重点对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文中的信息最容易混淆最难以判断的就是那些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理清了它们的界限,问题就解决了。

(2)注意信息表述方式的变化。

相同的信息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容易造成误解,要透过语言形式的外表把握信息内容。

整合信息的一般方法(1)剔除多余重叠信息。

筛选出的信息有的是多余的,有的是交叉重叠的,整合时,要进行甄别。

(2)合理加工组合信息。

采用要点化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序列将信息组合起来,语言表述要顺畅。

注意不要遗漏信息,防止因表述不当而造成误解。

3、分析思路类2010年江苏高考朱光潜的《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2011年江苏高考鲁迅的《捧与挖》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2012年江苏高考伍尔芙的《笑的价值》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 分)2014《乾坤草亭》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5《罗丹的雕刻》•17.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6《成人不自在》•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考点风向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楚,所以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高考也特别重视对思路的考查,江苏卷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考查它,凸显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

江苏卷命题角度有二: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

今年如果考查它,大体上不会有多大变化。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