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取向第一部分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 )一结构功能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的快速上升时期,发展和稳定是社会的主要问题,教育在其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为此功能学派由此产生。
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有其悠久的历史,直接源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
例如,斯宾塞的“生物有机体说”,19世纪的“社会有机体说”等。
这种理论是对18、19世纪“功利主义”的反动,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社会学家归纳,后又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研究发展,最后集大成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
虽然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冲突理论的冲击,但在当代教育社会学中仍有重要作用。
二结构功能主义概念阐释结构指结合、构造之意。
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作用。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中一个主要的理论,它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共识理论(consensus)或均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功能主义是对共同利益的一种理论探讨:社会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或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
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功能主义还被称机能主义。
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
主要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三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它的逻辑起点我认为源于对社会系统“均衡”的思考。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更容易些。
它的内部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和社会中的机构的功能分析”以达到社会的整合、平衡和稳定。
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创始人主要以英国的斯宾塞和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
后发展为两个分支学派,一派是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社会功能文化学派”,另一派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一)早期功能论思想1.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他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其主要观点是那些能更好地对环境进行适应的社会要比那些不能很好的对环境进行适应的社会更易于生存和发展。
他第一个提出社会像一个生物的有机体。
而这个社会已经演化到相当的程度,其组成部分“器官”每一个都对社会的生存和维持发挥着正面的作用。
认为适者生存原理适用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
社会的特征,包括它的不平等都是“自然”进化原理的结果。
2.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也是功能主义的奠基人。
这位法国的理论家对斯宾塞的学说重新加以分析。
他的核心命题是: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一套共享意识(他称之为集体良知,conscience collective)而整合在一起。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行动对于这种宗教性或道德性的共享意识所起到的作用,来对这些社会行动做出说明。
(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涂尔干在教育社会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教育论》(Moral Education,1961)、《教育思想的演变》(The Educational Thought,1967)和《教育与社会学》(Education and Sociology,1956)。
在这些著作中,涂尔干概述了教育的定义和他所理解的与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在建立作为社会基础的道德评价观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为后来的社会学家所做的对该领域的界定。
他发现教育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呈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他指出我们不能将教育系统从社会中割裂开来,因为它们彼此相互依存和促进。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1.塔尔科特·帕森斯(T ·Parsons,1902-1979)他把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理论的中心议题,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取向。
他在研究中赋予了教育两种功能,即社会化和选择,但他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
帕森斯的出发点是,一个社会系统总是包含对一个价值文化系统的内化,必须通过对价值取向的建构与重组,或将价值取向的变化有效地转化为新的实践,以保证其社会实践与普遍的价值取向相结合。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系统得以运作和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在分配和整合之中。
“AGIL”模型是帕森斯对于社会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模型,称为“交换模型”。
这个模型将社会系统分成四个不同的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完全符合现存的某一制度,但每一方面既与稳定性相连,也与变化性相关。
这四个方面代表了与思想关系和物质关系不同的接近程度。
A(adaptation)“适应”是代表社会中与物质世界最接近的力量,即强制的“条件的”力量,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它,都必须面对并适应它。
经济是最接近的领域。
G(goal attainment)“达到目标”代表这样一种力量,其深受物质的适应关系的影响,更受制于思想的控制,组织是通过这种子系统企图控制外部力量的冲击以达到精心确定的目标。
政治与政府是与其相关的领域。
I(intergration)“整合”代表着一种团结的内驱力量,在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群体中团结是我们群体内部发展出的情感,它受规范但不受广泛的价值观所支配。
它也很少受客观的物质条件影响,更不受适应或达到目标的影响,受纯主观方面的支配也比预期设想的要少。
L(latence)“维持模式”代表社会中最纯粹的主观力量,虽然这些价值与制度化的客观关系有很强的联系,但它是普遍性价值的领域,“L”是社会系统而不是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它受物质的强制因素支配。
手段性功能目的性功能对外功能对内功能帕森斯所称的教育属于维持模式系统,因为它的最大功能就是将社会文化系统内化,即人的社会化。
2.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他对帕森斯的功能理论进行了批判与修正,提出了其理论的三个弱点:功能统一性即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功能普遍性即社会的任何活动或仪式都完成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功能;功能不可替代性即把某些制度看成是不可替代的。
他批评了帕森斯的抽象的宏大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一种“中程理论”,指出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并不具有全社会的功能,而仅仅对社会的某个部分具有功能。
某些活动或仪式对社会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而对社会的其他部分则可能不具有任何功能,甚至可能有负功能,也可以有一系列相互替代的社会制度来满足同样的功能性前提。
与帕森斯不同的是,默顿不是用大量的功能分析来解释社会系统稳定和秩序的协调而是将注意力放到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上。
他在功能分析方面对正功能和负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进行了区分。
正功能是对社会调整和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助的作用。
负功能则是破坏社会调整和社会适应。
显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预料的,有意造成容易被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
潜功能是不明显的,不可预料的,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
五结构功能主义的评价(功能分析的利与弊)结构功能主义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如学校、工厂、村庄或某一小城镇、社区等;有助于理解这类的社区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
功能分析建立一个宏大的理论模型,其局限性在于它关注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构成系统的各个小系统之间的互动,也不能有效地分析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动机。
对世界上很多地方被卷入战争、叛乱和革命之中以及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功能主义无法合理地解释这类事件。
第二部分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一冲突论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民族解放运动,通货膨胀,黑人运动,越战危机,第三世界兴起,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使重视整合和稳定的功能理论不能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分析,更找不到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
因而,学者们开始对功能理论开始反思和批判,开始重视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冲突理论开始产生,发展成为社会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
发端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的理论对其有清晰的阐述,后经科塞和达伦多夫进一步发展。
二冲突论的相关概念阐释冲突的本意: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
(矛盾)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
----《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冲突论的理论假设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
三冲突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代表人物当代社会学家的冲突论有两个流派,一派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塞(L.Coser)和柯林斯(R.Collins)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源于功能主义,是对其补充和修正。
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冲突的功能是使群体成员能够缓和彼此之间的仇恨心理和紧张状态,促使社会变革,提高群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另一派是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Dahrendorf)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
认为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冲突的根源是权利分配的不均,社会是本质是“强制性协调联盟”,也就是运用权利压制冲突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形式。
(一)思想渊源1.卡尔·马克思----阶级冲突理论他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在财产和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之所在。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阶级社会的普遍想象,并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齐美尔的冲突思想他认为冲突是敌对本能的反映,是不可避免和普遍存在的,这种本能虽然受和谐关系和爱的本能所制约,但在利益冲突的刺激下,是社会冲突的最大原因之一。
社会冲突的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必然地引起社会有机体系统的崩溃或社会的变迁。
实际上,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的过程,是保持社会整体或某些子系统完整的过程。
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
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初激烈的冲突有可能变得缓和,从而给社会整合带来积极的结果。
3.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他认为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即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和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
由于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财富精英同时也是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往往也没有权力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