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一)高一语文必修二执笔人:巩义五中江涛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翁翁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解释下列词语1、翁翁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3、认识“通感”。
(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4、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五、详细品味课文(一)缘由。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这样写有什么目的?(二)去荷塘。
1、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上文中哪一句话?(三)观荷塘。
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2、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_ 而______ 由______ 则_______ 由 ____ 而______3、“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4、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5、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A、托物言志B、融情于景C、触景生情D、直抒胸臆第五自然段:塘中月色。
1、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富有动感)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洗”字显出牛乳之清)C、弯弯的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字赋予主动意识,写出倩影之真)D、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密)2、“酣眠”和“小睡”分别指:(A、熟睡和田较少时间的浅睡B、满月和淡淡的云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D、黑影和残月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这一自然段描写荷塘四周月色,其作用至少有二,请简要分析。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四)离荷塘。
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
1、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2、填入下面的《采连曲》(南朝梁代萧纲)中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辉。
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
棹船芙蓉落,,何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A •船移白鹭飞B.傍人娇莺飞C.莲摇鱼暂飞 D .更逐鹧鸪飞四、作业:自我听写;背诵4-6段;戈U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语段、语句并加以揣摩课后反思:《荷塘月色》导学案(二)执笔:巩义五中江涛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 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 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 小路 ------ 荷塘-------- 家(心情)不宁静一受用无边月色一我什么也没有一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他那虽轻犹重的人生忧伤,似淡还浓的孤独苦闷!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
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一一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
作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五、写法一得一篇写景的美文,必须要注意做到------音律美(叠词)措辞美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六、拓展延伸----古诗文中有关“月、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人从自然引起的遐想,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而产生无限感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九龄《望月怀远》)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远隔天涯的双方都在同一时刻看到了。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白《峨嵋山月歌》)这是作者早年写故乡夜景的有名诗句。
高山秋月,月影江流,描绘出一幅幽美的清江山月图。
暗点秋夜行船,空灵入妙。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唐•白《把酒问月》)以月亮为见证,说古人今人来去如流水。
人生有限而时间无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白:诗作于白露节夜晚。
前句写见露白而叹自然时序的变迁,后句见月明而思故乡之月更明。
通过心理幻觉,表现对故乡的怀念。
在战乱中见露见月,更增其忆舍弟之念。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禹锡《石头城》)淮水:淮河。
女墙:城上的矮墙。
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弓I发了对历史的回忆。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荒凉的故都,抚今思昔,怎不伤感!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唐?徐凝《忆》)无赖:无奈。
写独占二分明月,是因望见月亮而思念意中人。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晏殊《蝶恋花》)谙:熟悉,懂得。
离别苦:一作“离恨苦”。
到晓:因为思忆离人一夜无眠。
朱户:红色的门窗。
借月抒情,寄托离别的愁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轼《水调歌头》)但:只。
人长久:年寿的长久,感情的长久。
婵娟:美女。
传说月中住着嫦娥,这里借婵娟指明月。
这是一句传诵千古的良好祝愿,宽慰离别的双方。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荷:水生草本植物。
夏季开花,大而艳丽、清香;花后生莲蓬、结莲子。
荷又称芙蓉、芙蕖、菡萏(h end cn)、莲。
用拟人的手法写风荷(荷叶受风),恨芳时不再、美人迟暮,怀着壮志难酬之痛。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
(唐?商隐《赠荷花》湘伦:相比。
尘:比喻渺小。
菡萏(h end cn :莲花。
针对人们重花不重叶的偏见,以荷花为例,说明“红花也须绿叶扶持”的道理。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宋•周敦颐《爱莲说》)作者给予菊花、牡丹、莲花这三种花不同的美称,以此比喻三种不同品格的人。
但以菊和牡丹衬莲,重点在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描写莲花正直、清香、洁净和高雅,称颂其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以物拟人,寓意深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万里《小池》)才:刚。
尖尖角:露出水面的荷叶尖。
写泉池风光。
这两句比喻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发现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