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助长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家是唯物主义者,助长思维或精神第一性的哲学家是唯心主义这;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是可知论者,主张思维不能够认识存在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社会存在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的生命运动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自然界,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其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但实质上市以物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其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层,生产力是人来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承认并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边或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表现形态,这就为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其次,他强调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运动着的物质或不是由运动着的物质产生的东西,因此,人民要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摒弃一切
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否则,就必然在实践中失败。
再次,它确立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中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为确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偱回往复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奠定了唯物论基础。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根本方法。
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实际”?
“物质”与“实际”两个范畴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物质”是指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实际”则是指每个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
作为认识对象的“实际”,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分清实际中的现象与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是分清实际中的形式与内容,把握事物的内容。
三是分清实际中的局部与全局,把握事物的全局。
四是分清实际中的主流与直流,把握事物的主流。
五是分清实际中的偶然与必然,把握事物的必然。
六是分清实际中的可能与现实,把握事物的趋势。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其目的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实际地改造世界。
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都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认识世界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动的反映论,不仅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要求把我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了认识和把我客观规律,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就改造世界而言,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是现实的、正确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只要违背客观规律,自以为是,任何行动都要失败,任何主观能动性都是虚妄无稽的。
因此,我们子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
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为什么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环节,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
调查研究既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客观规律的具体途径,因此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方法。
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