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

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1)运动范畴的涵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1)时间空间的涵义、特点:时间是标志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顺序性、间隔性的哲学范畴,其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标志运动看的物质的广延性。

伸张性的皙学范畴,其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既没有脱离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割裂二者的关系: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会陷入唯心主义时空观(主观唯心主义把时间、空间看作是人头脑里固有的“先验的纯形式”;客观唯心主义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把空间和时间当成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存在物,会陷入形而上学时空观。

(3)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空的绝对性,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对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时空的相对性,指不同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制约的。

即它们的具体特性是有条件的、可变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发展的、可变的。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现代自然科学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证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

即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作为自己的基础。

(2)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从自然界演化到人类社会,是自然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这次飞跃的产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自然前提,即生命以至类人猿的产生,二是以劳动为转化契机的现实基础,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劳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地理环境涵义: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土壤汽候、山脉、河流、海洋、矿藏、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等。

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以及生活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第二,地理环境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三,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主要决定作用。

第四,要恰当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

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也错误的。

我们应研究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合理地利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对于搞好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B人口因素涵义: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

增长率等。

作用:第一,人日因素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适当的人回数量和增长率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不适当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所谓适当就是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相适应,人口增长率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

第三,人日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四,由于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不利于经济发展,因而必须有计划地对人口实行调节和控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本错误的。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涵义:是指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关系的统一体。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

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

生产方式的发展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研究和揭示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概念定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特点:直接现实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

(三)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主体(1)涵义: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结构: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

实践主体具有两种结构,即能力结构和社会结构。

主体能力结构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

这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第二,知识和经验。

这是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智力技能因素。

第三,情感和意志。

这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回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主体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

个人主体指个人有其相对独立的实践范围和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个人成为独立的主体。

集团主体指以一定的集体,团体。

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

社会主体指一定地域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整体。

人类主体指发展着的人类整体。

只有将来消灭了阶级,自由自觉的人类主体才能真正形成。

2实践客体(1)涵义: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即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领域,井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结构:实践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精神客体)。

其中自然形式的客体是客体的最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在人类最初的、最基本的实践中,客体是自然,这种客体既包括刚刚同人的对象性活动发生关系的自然物,也包括人们用某种方式改造或制造出来的人工自然物。

社会客体。

既包括现实的社会结构,如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等,也包括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精神客体。

指的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如以书籍为物质载体的各种理论,学说等等。

注: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但仅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能形成现实的实践活动。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二者现实地连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主体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

如人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制造出先进的生产工具。

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

如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获取了新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三重关系: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一)意识的起源与本质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多层次性3、意识与人工智能(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世界是统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但是在统一的基础问题上二者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无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2、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世界的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之一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