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
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们 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对“飞矢不动”的评论
时空是否可以无限分割 芝诺悖论的关键是使用了 两种不同的时间测度。原来,我们用来测量时间的 任何一种“钟”都是依靠一种周期性的过程作标准 的。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的圆缺变化,一 年四季的推移,钟摆的运动等等。人们正是利用它 们循环或重复的次数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的。 漏洞: (1)忽略了时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2)忽略了运动的必要是有时间的参与。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
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构成的。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 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的基本方向,试图
从物质世界本身出发解释其本质和统一性。 不足:只是一种猜测,包含许多自发的、直 观的、粗糙的成分,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 把世界万物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 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 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 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 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 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 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飞矢不动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 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 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 属性 。 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 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 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 (1)把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 的组成上的不同。 (2)不理解物质世界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 辩证关系。 (3)把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 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忽视哲学把握 世界的普适性特点。 (4)割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无法 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因而是片面 的。
经典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 是: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 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就不能 得出这个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最善跑的英雄。
芝诺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阿基里斯 永远追不上乌龟。
他的论证简要说来是这样的:阿基里 斯要追上乌龟,首先必须到达乌龟 原来的起跑点。可他跑到乌龟的起 跑点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当他跑到 乌龟的起跑点时,乌龟已经前进了 一段路了,于是他又必须花一定的 时间赶到乌龟的新的所在的点。而 当他赶到乌龟新的所在的点时,乌 龟又已经前进了一段路了。因而如 此下去,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 龟。
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 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 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 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 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 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 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 自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 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机械论者的观点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布斯 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 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 取得另一个位置。”霍布斯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 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他说:“任何一件静止的 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 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 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 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他还指出,运动是与 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时间是运动中先后的影像,空间 则是心外之物的影像。“设想某件东西可以离开时间 而运动,就等于设想没有运动的运动,这是不可能 的。”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又处于永恒运
动之中。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永远处于运动之中。 同时,在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中,也存在着相对静止。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物质运动的特殊形 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悖论分离了运动 与静止,把运动绝对化, 否定客观标准。是相对主 义诡辩论。黑格尔在《小 逻辑》中说:“辩证法切 不可与单纯的诡辩相混淆。 诡辩的本质在于孤立起来 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 抽象的规定,认为是可靠 的。”
飞矢不动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
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 不动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 出过,“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 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 上创立的一套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关于物质的经典论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
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哲学史上,科学的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三 个不同的历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