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施肥
2、出苗期:田间有半数麦苗露出地面2—3厘米的时候,即为出苗期, 如果墒情好温度适宜,1周左右就能出苗。
3、分蘖期:一般麦田在出苗后约15天左右,当主茎长出3片叶,第 四片叶刚开始出现时,在主茎第一片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的第一个分蘖。 当田间有一半麦田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时,即为分蘖期,一般11月上旬 进入分蘖期。
第三部分 施肥方法
3.1确定施肥量以及施肥方式的因素
为充分发挥一定数量的
肥料在各个时期的最大效率, 必须根据小麦的营养特性及 当地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 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施肥量 以及施肥方式。盲目施肥, 施用过量或不足都会因贪青、 倒伏、病虫害加重、施肥效 益下降或营养不良、植株生 长量不够而减产。
3.3小麦追肥的施用
施用追肥是为避免小麦脱肥。确保小麦高产 、稳产。
施肥用量
从高产优质栽培角度考虑,基肥用量一般以占全生育期用氮量的60 %~70%为宜,其余30%~40%用于追肥。
一般地,一类麦田(即基础肥力为不施肥亩产200千克以上,下同) 氮4.8~5.6千克/亩;二类麦田(不施肥亩产150~200千克)氮5.2~6 千克/亩亩。
追肥施肥方法
以拔节期追施效果为佳,追肥时间掌握在群体下降、叶色退淡、第一 节间定长时较为合适,追施拔节肥应结合及时灌水进行以达到水肥结合, 及时为小麦吸收。
第四部分 病虫害
要实现小麦高产,除了施好肥、浇好水,同时也要注意小麦病虫害 的防治。
现在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
病害: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
1.3.2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划分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可划分为二个发育阶段: 1、春化阶段; 2、光照阶段 。
1、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小麦种子萌动以后,其生长点除要求一定的综合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一
个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时期,才能抽穗结实。这段低温影响时期,叫做 小麦的春化阶段。根据小麦春化阶段要求低温的程度与持续的时间的长短, 可将小麦划分为三种类型:
2.3 小麦需肥规律的总结
在小麦苗期,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 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抽穗、扬 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 和运输,促进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小麦自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其生长特点是幼穗分化与根、茎、叶、分蘖的生长同时并进。主要是茎、 穗发育为中心。
3、生殖生长阶段 指小麦从开花受精至灌浆成熟这段时间。
特点是以籽粒形成和灌浆为主 。
第二部分 需肥规律
2.1小麦需肥概述
小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据化验分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 生产 100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斤左右,五氧化二磷1-1.5斤, 氧化钾2-4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3:1:3。
3.小麦对钾的吸 收
小麦对钾的吸收,在拔节前吸收量较小,一般不超过吸收量的10%。 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需钾最多的时期,此时吸钾量可占总吸收量的60% ~ 70%,是小麦吸钾速度的最高峰,是钾肥的最大效率期。此时保证充 足的钾素供应,可使小麦植株粗壮、生长旺盛、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 加速籽粒灌浆。开花至成熟期反而出现了根外排钾现象,植株含钾总量 反而降低。
1. 小麦对氮的吸收
小麦在生育期内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麦 苗虽小,但吸氮量却占全部吸氮量的12% ~ 14%;另一个是拔节到孕穗, 这个时期植株迅速生长,需要量急剧增加,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5% ~ 40%,是各生育时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
2.小麦对磷的吸收
小麦对磷的吸收高峰出现在拔节至扬花期。这个时期吸收磷量可达 小麦总吸磷量的60% ~ 70%。此时保证充足的磷素供应,对小穗小花分 化发育以及促进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的转化、积累、灌浆成熟、增加 千粒重十分重要。
品种类型 冬性品种
通过春化阶段的 温度
0—3℃
需要的时间 30天以上
半冬性品种
0—7℃
15—35天
春性品种
0—12℃
5—15天
三种类型小麦的特点:
①冬性品种:苗期葡匐耐寒性强,对温度反应极为敏感,未经 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一般不能抽穗。
②半冬性品种:苗期半葡匐耐寒性较强,种子未经春化处理, 春播一般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抽穗极不整齐。
小麦一生的概述:小麦从萌发形成新种子称为小麦的一生。生产上, 通常以播种到成熟称为小麦的生育期。小麦生育期一般为240天左右,在 整个生育周期中,小麦以一定顺序形成各种器官,使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明 显的变化。
划分上,分三种方式: 1.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株体内外形态特征进行划分; 2.根据其生长发育进程进行划分; 3.生产上,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中心的变化进行划分。
4~6:
4、越冬期:在冬前日平均温度下降至0℃左右,麦苗基本上停止生 长时,即为越冬期一般12月下旬进入越冬期。
5、返青期:当跨年度生长的叶片由叶鞘长出1—2厘米,全田有半数 麦苗达到这一程度,而且仍处葡匐状态时,即为返青期。冬性、半冬性 品种葡匐状态较为明显,春性品种不明显,一般在2月中旬进入返青期。
1.3.1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株体内外形态特征划分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株体内外形态特征,常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十 二个生育时期 :
1、播种期2、出苗期3、分蘖期4、越冬期5、返青期6、起身期7、拔节期8、 挑旗期9、抽穗期10、开花期11、灌浆期12、成熟期。
1~3:
1、播种期:播种后,如果墒情适宜,种子很快会萌动发芽,因此, 计算小麦全生育期的天数,一般从播种期算起,播种期一般在10月上中 旬。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适播期在10月 10—20日。
9、抽穗期:麦田半数以上的麦穗顶端(不包括麦芒)露出叶鞘时, 即为抽穗期。
10~12:
10、开花期:麦田半数以上的麦穗开始开花时,即为开花期,一般 在抽穗后3—6天。一般在4月下旬。
11、灌浆期:麦粒胚乳刚呈清乳状开始进入充实期,一般在开花后 10—13天左右。一般在5月上旬。
12、成熟期:大部分籽粒的胚乳呈蜡质状,麦穗和穗下节变黄,大 部分籽粒变硬,粒重也最高。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收割。此时收获正好, 认识和了解了小麦这些生育时期,以便于按照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相应的 栽培管理。
3.2小麦基肥的施用
基肥的作用首先在于提高土壤养分供应水平,使植株中硝态氮的含 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分蘖的产生,增加成穗数和穗粒数;其次可调节小 麦整个发育过程中的养分供应状况,使土壤在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能 为小麦提供各种养料,促进后期小麦稳长不早衰。
施肥用量
亩施土杂肥2000~3000千克。 化肥用量:一类麦田(即基础肥力为不施肥亩产200千克以上,下同) 氮7.2~8.4千克/亩、磷(P2O5)4~5千克/亩、钾(K2O)6~8千克 /亩;二类麦田(不施肥亩产150~200千克)氮7.8~9千克/亩、磷 ( P2O5 )6~7千克/亩、钾(K2O)6~8千克/亩;三类麦田(不施 肥亩产100~150千克)氮8.4~9千克/亩、磷(P2O5)6~7千克/亩、 钾(K2O)6~8千克/亩。
6、起身期:全田有半数以上的麦田由葡匐状转向直立生长,主茎 的春生第二片叶接近定长,幼穗分化进入小穗原基分化期时,即为起身 期。3月上旬进入起身期。
7~9:
7、拔节期:全田半数以上的麦田第一伸长节间露出地面1.5—2厘米, 幼穗分化进入药隔期时,即为拔节期。一般3月中旬进入拔节期。
8、挑旗期:麦田半数以上的旗叶全部伸出叶鞘,幼穗分化接近四分 体形成期时,即为挑旗期。
1.3.3生产上,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中心的变化划分
生产上,人们为了栽培管理上的方便,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中心的变 化,将其一生划分三个生长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3、生殖生长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 小麦从种子萌发至幼穗开始分化之前为营养生长阶段。
主要的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
③春性品种:苗期直立,耐寒性差,对温度反应不敏感,种子 未经春化处理,春播可以正常抽穗结实。
2、光照阶段:
小麦在完成春化阶段后,在适宜条件下,进入光照阶段。通过光照阶段的 主要因素是日照的长短,这一阶段对光照时间反应特别敏感,小麦是长日照作 物,一些品种如果每日只有8小时的光照,就不能抽穗结实。给以连续光照,则 可以加速抽穗。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可分为3种类型:
种肥施肥方法
施用种肥可根据肥料的种类确定适宜的方法,速效性氮、磷肥一般 可采用与种子混播,或者肥、种分次播,即将肥料先施于种子下方,然 后再播种。微肥一般可采用拌种、浸种等方法。在使用磷酸二铵、尿素 和过磷酸钙时,均先过筛去掉粉末状,余下颗粒作种肥,但必须现拌现 播,以防止肥料潮解,影响播种均匀度,对出苗不利。
小麦的需肥比例
氮 磷 钾
2.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 收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小麦对氮 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40%左 右;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 30%-40%左右, 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 总吸收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 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 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最大。
小麦纹枯病基部叶鞘症状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分布与危害:小麦纹枯病分布广泛,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均有发
生。近年来在华北冬麦区发生严重。重病田在小麦抽穗前后,大量病株死 亡,未死的病株,灌浆不满,千粒重显著下降。主要由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 Bander Hoeven),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 Kiihn)引起,寄主范围广泛,除小麦外,还有大麦、燕麦、玉米、高粱、 谷子、棉花、亚麻、大豆、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