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优秀课件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优秀课件


浩如烟海:形容图书、典籍等极为丰富。
二、望文生义
【解读】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 导致误用 。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 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
【解析】“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 来自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
【例2】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 得不对簿公堂 。
熟语的种类:
唇亡齿寒 同病相怜 守株待兔 四面楚歌 炒鱿鱼 戴高帽 走过场
成语
惯用语 歇后语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下乌鸦一般黑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知识就是力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熟语
谚语
格言
熟语类型
1、惯用语 【解读】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 格式固定的具有一个特定意义且具有强烈修辞色彩的习惯 用语。它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如“炮筒 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 分重要的部分,设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用“台 柱子”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 骨干。惯用语的运用比较灵活,可以拆开,中间插入一些 成份。如“钻空子”可以说成“钻了我们的空子”。惯用 语是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也是汉语词语中富有活力的一 部分。
熟语类型
3、格言 【解读】格言是简炼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它书面色彩浓厚,多来自名人名言,多从正面总结经验, 作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意味深长,促人警 醒。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 岁月里,积累了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而格言正是这种道 德传统的体现,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 人落后”等至今都在指导人们的修身处世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的来源
1. 从 历 史 故 事 中 来 的 : 望 梅 止 渴 、 洛阳纸贵 、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它传说中来的:开天辟地、精 卫填海 、夸父追日、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4.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摘引的:游目骋怀、醉翁之
意不在酒 、高山流水、千山万水
看 图 猜 熟 语
鹤立鸡群
自 圆 其 说
心 中 有 数
成语接龙:
1)向隅而( ) 不成( ) 泪俱(下 )里巴 (人 )欢马叫 声 泣 2)毛遂自( 荐)贤举( 能 )者为( 师 )出无( 名 )落孙山
3)老生常( 变)本加(厉)兵秣(马)到成功 谈)虎色( 4)好景不( 长)歌当(哭)笑不( 得)天独( 厚)颜无耻
【解析】“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
3、老张一家三代,十年来和睦相处,互 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相爱 。使用错误。 4、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 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忍痛割爱:不得不放弃原属于自己的东西。使 用错误
5、历史如同一条长河,每一个阶段都具 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使用错误。
熟语老大哥:
自主学习
熟 语 老 大 哥
阅读第76页到第77页 “熟语老大哥: 成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成语?
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 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成语大多 由四字组成,并且多有特定的出处。
2.成语有哪些来源?
(1)来源于历史故事 (2)来源于寓言故事 (3)来源于神话传说 (4)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
6、石刻作品上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对象应是高大的建筑物而非人 物形象 7、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 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 应该让给妈妈吗? 让梨推枣:用于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 母子关系
8、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 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 情趣。 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9、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各国各地各种 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 有。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例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格言与谚语的区别: 第一,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名群众,格言来自名人语录。 第三,格言比谚语更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成语与俗语
成语与俗语有时其实是一种对应关系。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灯芯织布——枉费心机 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
小试身手
瞻前顾后—— 孤掌难鸣—— 直言不讳—— 饮水思源—— 独眼龙看书——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吃着碗里看锅里—— 前怕狼后怕虎 一个巴掌拍不响 打开天窗说亮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目了然 得过且过 贪得无厌
【注意】: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 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 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 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 冻(动)了心 5.孔子搬家—— 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 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 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部分是借助音 同或者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 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 地域性。
关于自然和农业生产 的谚语
1、瑞雪兆丰年。 2、春雨贵如油。 3、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人心齐,泰山移 • 喝水不忘挖井人 • 磨刀不误砍柴工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俗语换成语:
1打开天窗说亮话 2赶鸭子上架 3横挑鼻子竖挑眼 4好虎架不住群狼 5躲过了风暴又遭雨 6此地无银三百两 直言不讳 强人所难 吹毛求疵 寡不敌众 祸不单行 欲盖弥彰
俗语换成语:
7这山望着那山高 8鸡蛋里挑骨头 9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10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11衣上有虱烧棉袄 12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 见异思迁 吹毛求疵 贪得无厌 劳而无功 因噎废食 顾此失彼
【解析】“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 解为“到法庭对质” 。
即时训练
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 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 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周文艳不愧是体育健将,你看她,这女子 刊,修改。不刊之论,就是一字也无法改 400 米跑得真是天马行空啊! 动的至理名言。 冯斌的文章写得实在不怎么样,都是一些 不刊之论。
熟 语

惯用语 格 言
歇后语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 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 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两个突出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定型 (2)意义上的整体性——完整 有两个来源: (1)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经典作品
【注意】: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 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 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 替罪羊、跑龙套等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也有褒 义的 例如:跳龙门 领头羊 主心骨 打头阵
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 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好 5)洁身自( )事多( 磨 )杵成 (针 )锋相 (对 )症下药
根据古诗文写成语:
1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左传-宣公十五年》) ( 鞭长莫及 ) 2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发人深省 )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3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勇为 ) 《论语-为政》 4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国语-晋语》) ( 有名无实)
肥当家”,气象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 里”,保健谚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无不习见习用。
【注意】: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
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6.礼多人不怪,油多菜不坏。 7.天上鲤鱼斑,明天晒粮不用翻。 8.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背黑锅
比喻代人受过
比喻使人暗中吃亏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物,也比喻用某种口 实抬高价码 比喻人死
穿小鞋
敲竹杠 翘辫子
2、它的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 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表。用 三字格(动宾关系较多)和四字格,可以区分许多 惯用语和成语。
开小差 踢皮球 戴高帽 开绿灯 唱黑脸 唱对台戏 八字没一撇
钻牛角尖
捅马蜂窝
重打鼓,另开张
刀子嘴,豆腐心
挖墙脚
3、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 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歇后语和谚语是句子形式, 有时可用作句子。成语雅的多,俗的少,惯用语几乎 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而且贬义的较多。
熟语类型
2、谚语
【解读】谚语是人们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含义深刻 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的一个事 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
第二,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浓厚。
熟语类型
4、歇后语 【解读】歇后语是由“前语”和“后语”组成的并 且只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一种 口头用语。它分两种形式,即喻意的(“前语” 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和 谐音的(“后语”用谐音表示意思),如芝麻开 花——节节高、飞机上挂水壶——高水瓶(平) 等。在一定的场合下,使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生 动、形象、活泼,有时还可以收到诙谐、幽默的 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