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曾发国
教学设计背景:
熟语是高考考试大纲一直要求的考点之一,而且也是历年来都要考的一个必考点,基于此,我认为成语必须要特别重视,这是我在成语教学中设计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构成及区别。
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熟语。
施教策略:抓住不同成语特征积累成语。
难点:能结合语境分析运用熟语。
施教策略:让学生在做题讨论中训练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有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熟语更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熟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内涵丰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包罗万象的熟语世界,领略一下她的风采。
(看图猜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重点。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76页到第77页“优化方案:成语”一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解题技巧及课堂训练。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洛阳纸贵、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千山万水
3、成语使用技巧
(1)切忌望文生义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首,最先,最早;当,面对;冲,要冲,交通要道。
而例句中把它理解为“居首要位置,起关键作用”的意思。
(2)注意对象错位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掺杂方音。
用于写“口音”而不用于“生活画卷”,不能把诉诸听觉的变成诉诸视觉的,对象用错。
(3)注意意义的约定俗成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
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褒义词。
而例句中“歹徒”“一生恶贯满盈”怎能“死得其所”,只能是“死有余辜”。
4、针对性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分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
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
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三、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请同学们阅读优化方案第77页“熟语的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部分,了解它们的概念、特点,分别举出例子。
惯用语——打个比方。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歇后语——猜个谜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谚语——说句俗话。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四、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
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个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熟语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熟语也有个性”部分,并讨论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 来源方面。
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4) 语言风格方面。
两者都言简意赅。
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
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
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语惯用语成语惯用语
置若罔闻当耳边风阿谀奉承拍马屁
梁上君子三只手夸夸其谈耍嘴皮儿
五、课堂活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国汉语
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
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
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
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答案:D [解析] [A项望文生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
B 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
]
2、请你搜集与虎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
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虎有关的熟语。
祝愿虎头虎脑的你在虎年里虎虎生威,克服马马虎虎的毛病,把一切困难都当作纸老虎,以龙腾虎跃的气概深入龙潭虎穴,对清华、北大虎视眈眈,在高考后能到虎踞龙盘的南京、北京圆你的大学之梦。
六、结语
熟语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为你的文章增辉添彩,为你的高考加分。
希望大家勤动手,多积累,做一个语文学习的用心人。
七、布置作业:
今年是兔年,请你搜集与兔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
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兔有关的熟语
八、教学后记:针对学生们做题来看,熟语的教学还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
个问题:一、平时很少读记熟语,储备不够,做起题来不知熟语的意思,只能跟着感觉走。
二、有一部分同学也很用功,背了很多熟语,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却还是判断错。
我认为,
熟语浩如烟海,仅凭死记硬背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准备在熟语教学的第二课时提出一“积”一“抓”一“析”,即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抓特征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熟语,另一方面通过做题让学生学会把熟语放到语境中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