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武钢:三个梦想
素有「中国风谷」之称的达坂城,位于新疆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南部,距乌鲁木齐市区86公里,312国道在城中穿过。
曾经这只是一座极不起眼的小城,风沙是这里的常客,据城里老人说,解放前夕,这里只幸存几棵榆树和二十几户无处躲藏的人家。
直至半个多世纪之前,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使这里名扬天下,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它又因拥有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而备受瞩目。
达坂城的风常年刮不尽,这与新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有关,新疆地形为三山夹两盆,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风大而多,持续时间长。
在普通人眼里,这样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但在风能开发者眼中,这里却是最佳的风力发电地区。
如今的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当年正是看中了大自然赋予这里的特殊地貌与气候优势,于戈壁荒滩之上筑起一座风电场。
1987年,刚刚走出校门的武钢跨入了组建中的新疆风能公司,不久后,他便直接参与了达坂城风电一场的建设施工,这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风力发电场。
1989年,武钢和他的团队抓住机遇,利用丹麦政府捐赠的320万美元,购买丹麦Bonus公司13台150KW机组,克服经验缺乏、人员不足、气候恶劣等种种困难,通过近一年努力,于1989年10月实现了达坂城风电场的并网发电,在当时装机总容量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这也标志着中国风电从试验阶段转入工业化开发阶段。
风电一场建成,武钢从建设者变为风电场场长,面对达坂城取之不尽的风力资源,他和他的团队萌发了最初的创业梦想:在达坂城安装成百上千台的风力发电机。
现在看来,这一梦想早已实现。
截至2013年12月31日,金风科技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9GW,装机台数超过14,000台。
而后他又利用一切时间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行业经验,并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意识到,设备价格昂贵、安装维修成本高,也成为产业化运作的瓶颈。
时逢上世纪90年代,武钢心里清楚:当时人们对风电用性本来就心存疑虑,如果成本再那么高的话,风电的发展就会更加困难。
要在中国做大风电,一定要打破成本太高这一瓶颈。
只有造中国人自己的风电设备,才有价格话语权;只有造中国人自己的风机,才可能有大发展的机会。
他告诉自己,用中国人的双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风机。
1995年,武钢被调任为新疆风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两年后,金风科技与德国Jacbos公司签订了失速型600kW风机生产许可和技术转让合同,他们的想法是通
过对这些机组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新型风机。
1998年,金风科技的前身——新疆科工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武刚出任总经理。
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600kW风机的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武钢引进和翻译了大量外文技术资料,审核了上千张设计图纸,通过组装、现场调试、运行,该项目在1999年12月通过国家科委鉴定验收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同年,由金风制造的首台国产600kW风机在达坂城风场投入运行。
之后他们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与产业链厂商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自身在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方面的能力。
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4000台兆瓦级机组的产能。
1.5兆瓦及2.5兆瓦直驱永磁机组得到市场的全面认可,风机可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低电压穿越测试也顺利通过认证。
1.5兆瓦低风速、高海拔、沿海、低温等系列机型都已经顺利投产和投运。
武钢用了十年时间,让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巨型白色风车在达坂城里擎天而立,迎风飞转。
他时常站在风车下面细细回味创造和得到的一切,眼前的成就已无法让他满足,头上蓝天没有边界,金风人的理想亦是如此。
此时他有了新的梦想:要让中国风机走向世界,要把金风科技打造成全面国际化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