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华商韬略·李壮/文继承者 创业家——香港纪惠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廖伟麟在世界经济饱受欧债危机拖累之际,香港仍是一派繁荣。
尤其是香港地产,楼价指数步步走高,尽管有“冰与火之间”的悲观论调,但香港地产大亨们依旧看好后市。
香港纪惠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廖伟麟(Jeffrey)就是其中一位,他继续看好未来甲级商厦的升值潜力,并持续寻找新的投资契机。
与此同时,他也在密切观察地产市场,稳健为先。
入行9年,“玩票”般地将个人资产做到10亿港币,帮助公司资产从数十亿港币放大到200亿港币,廖伟麟的判断很少脱离“靶心”,他在蓄势力推动公司实现更大发展。
如果说做好公司是他的本分,那么在而立之年,他也着力让家庭得到照看。
廖伟麟说:“未来5到10年,我们主要的发展计划是将公司现有的一些大型住宅及商厦进行重建或翻新,来增加资产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打算给家人建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宅院,让我们一家人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名门之后当聚焦廖伟麟时,媒体常常会自然联想到他的显赫身世。
廖伟麟的祖父是香港银行家廖宝珊,父亲是廖宝珊第八子廖烈正,母亲廖汤慧霭(廖太)。
从祖父到父母辈都是香港地产、中资银行的领航者,他们在不同的时代持续将廖家事业推向前进。
廖家开基者廖宝珊最为传奇。
1941年,廖宝珊还是一位在饱受战乱之祸的香港街头看招工广告的内地人。
几年后,他就开始投资地产、创办银行,廖家迅速崛起为香港闻名的大家族。
到了廖烈正这一代,几位弟兄共掌廖创兴银行(现为创兴银行),廖烈正扮演了多年的低调董事角色。
虽然香港几经经济起伏、动荡,但创兴银行的谨慎和稳健,保证了它几十年的稳定成长,至今市值超过90多亿港币。
比起家族银行,廖太创办的纪惠集团则另辟蹊径、成就非凡。
纪惠集团成立于1976年,当年廖烈正负责廖创兴银行九龙区业务。
廖汤慧霭时任廖创兴银行襄理(副经理),对地产业非常有研究的她早有投资地产的想法,并得到廖烈正数百万资金支持,于是正式创立伟邦投资公司(纪惠集团前身),开始涉足财务地产。
伟邦办公室设在旺角廖创兴银行大厦8楼,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不仅要从廖创兴银行获得支持,还以财务公司名义向外资银行借入成本较低的同业拆息(Hibor),买卖住宅物业。
除廖汤慧霭,她的弟弟汤文亮也是伟邦主要的策划者和执行人。
汤文亮曾说:“当时一般银行按揭息率差不多要12厘,但用财务公司名义借Hibor,成本才3厘,而豪宅收租却有8至9厘,可谓稳赚。
”廖太和弟弟汤文亮联手操盘豪宅买卖,开辟“低3风险、高收益”的地产事业,成绩不俗。
比如,他们购入的春磡角海天径华翠海景别墅20多个单位,利润惊人。
不过,相对于香港地产业,纪惠集团还是一支新生力量,直到1989年公司才开始正式全力涉足地产行业。
“那时公司主要是从事一些大型住宅的投资,而当时香港的住宅价格还是很便宜的,我记得当时一个过亿的项目已经算是公司最大的项目了。
同时我们也有进行一些商业大厦的投资,但1993年的时候投资商业大厦,银行贷款的利息达到了25厘而租金回报只有4厘,而住宅投资则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所以我们那10年的投资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住宅上。
”廖伟麟说。
当时,廖太坚持精品物业“只入不出”,以出租为盈利来源。
只有少量的市场价值低的物业才进行买卖。
到1994年,香港楼市登上顶峰,纪惠集团也经历一段高速发展。
出于香港物业价格已经到顶的判断,廖太决定回内地发展。
汤文亮在历经一年多时间的考察后,落脚中山小榄,自行兴建物业。
不期遭遇国家宏观调控,部分项目立时停顿,几亿元投资被沉淀下来。
紧随内地投资失利脚步的是东南亚金融风暴,1997年香港楼市崩盘,纪惠集团长线持有的物业市值腰斩,公司发展陷入历史低潮。
廖伟麟记得,那时感觉大家非常辛苦。
但一直遵守稳扎稳打的秉持诚信的父母,在风暴过后很快就领导公司站稳脚跟,金融风暴除了仅仅影响到家人情绪外,再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经历了香港楼市的崩盘,父母对住宅物业买卖有了新认识,转而发掘了另一个巨大市场——车位买卖。
香港是自由港,进口汽车免税,不到10万港币可以买到很高级的轿车。
但有车也必须有车停放的地方——车库或停车场,停车场时租30-50港币,车库月租最高时曾达到5000-6000港币。
车位买卖有投资额较小,利润回报稳定的特点。
1999年,睿智的廖太多次大手笔投资,动用6400多万港币,先后购人黄埔花园和九龙红确湾中心的231个车位。
平均每个车位作价25万至32万元港币,以每月2500至2800元港币租出,回报率达到10厘以上。
此后三年,廖太连番大手笔购入黄埔花园、香港仔中心及鲤景湾等大型停车场,车位近5000个。
其中,既有分散拆售,也有长线出租,最终为廖太赢得“车位天后”的称号。
到2003年,廖太已经将自家事业做到数十亿的规模。
有实力但低调的父亲,事业心强烈又能力超强的母亲,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廖伟麟,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但廖伟麟最重要的收获,还是家教。
廖伟麟说:“出身在一个银行世家,家教固然严格,而家父从小对我的教育着重于‘严谨’和‘诚信’这两方面。
做错事不要紧,最重要的是错了要承认,不能撒谎。
家父常说,我们做银行的,如果不能时刻用严谨和诚信这两样东西来对待顾客,是很难在同行业内得到生存的!再者我们是做华人生意,离不开‘人情味’这三个字,所以一个‘信’字显得更加重要!”父母对他的影响也非常不同,廖伟麟说,前20年受父亲影响较大,确立了诚信、低调的生活原廖伟麟出席活动时摄4则。
母亲则给他树立了做事业的榜样,只要看准目标就孜孜以求。
廖伟麟特别感谢父母的是,他们始终给予他最大的自由空间,令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上大学时,廖伟麟开始选择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因为数学一直是他喜欢的学科,直到大三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算数越来越不对,就算拼命努力也只是换来及格的成绩。
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科?之后,他和父母商量还要不要读下去,母亲对他讲,既然没有兴趣继续也是徒然,不如趁早换专业。
再之后,廖伟麟转读与数学关系密切又特别锻炼逻辑思维的经济学,两年半后,他就拿到了经济学学位,“原来经济学才适合我”。
2003年,24岁的廖伟麟,从美国休学回港。
父亲建议他到家族银行工作,他觉得家族银行局限性较大、发展有限,就选择了放弃,并留在纪惠集团历练。
不想,父亲的建议竟成最后的嘱托,是年秋,56岁的父亲因病英年早逝。
因为父亲辞世,廖伟麟遂决定贴心留在母亲身边,留在纪惠集团。
以一个男人的担当,开始了他的生活和创业。
让人猜不到的是,他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不仅推动纪惠集团的事业迈进新阶段,也成功守护家族荣誉,成就廖家新王者。
物业投资翘楚纪惠集团当时已经形成住宅、商厦物业和车位买卖三大经营方向。
初时,廖伟麟像一个实习生一样从助理做起,主要负责公司车位出租。
短暂的“非典”肆虐,给香港以巨大冲击,地产交易低迷。
当工作有闲暇时,廖伟麟就忙着去看房子,无论豪宅还是商厦,他过目无数。
他认为,要用眼睛去思考,用脚步来学习。
“这样一来增加自己对二级市场的了解,二来锻炼自己洞悉市场价格的敏锐力。
再加上自己是从低做起,可以更加体会到基层员工的位置,在如何鼓励员工士气方面可以做的更好,这些都为我今日在公司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帮助!”廖伟麟说。
用脚丈量香港,用眼光安排未来,廖伟麟从一开始就立意颇高。
在廖伟麟还未看透市场时,廖太和弟弟汤文亮(纪惠集团行政总裁)逆市出击,抄底商业物业。
当时,香港涌现大量银主盘(法院拍卖房屋),价格十分低廉。
为了筹措资金,他们先是廖汤慧霭获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摄于礼宾府(右起: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及夫人,纪惠集团主席廖汤慧霭,副主席廖伟麟,副主席及行政总裁汤文亮)5将同一屋苑3成车位提价3成出售,把余下7成抵押给银行借款,再结合车位出租收入和内地回笼资金,总计筹得10亿港币。
之后,纪惠集团陆续购进“银主铺”。
收购的第一个铺位,是位于香港岛湾仔告士打道200号地铺,当年市值750多万。
现如今,该铺市值达6000多万,升幅近7倍,租金也增长了4倍。
随后的两年,纪惠集团将10亿港币全部投出,以3成首付计算,相当于拿下了数十亿港币资产。
廖太的亲自示范,让廖伟麟受益匪浅,历次出手入市他也都有参与。
经过两年的锻炼,他也有机会开始单飞,尝试大笔投资,亦开始个人投资。
廖伟麟第一次个人投资的项目是阳明山庄,当时他以900万购入。
之后是赤柱滩道洋房等,这些项目都已止赚离场,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
廖伟麟尤其钟爱甲级商厦的买卖,他认为甲级商厦的价值仍被低估,商厦价格升值趋势将延续几年;另外,投资甲级商厦不会牵涉到民生,纯粹买卖,对社会影响较小。
2007年,廖伟麟以当时高位迟价(即供计算,订价减4%)近1.3万元购入远东金融中心单位,持货不足3年,最后单位以迟价2.3万元出售,帐面赚幅达77%。
廖伟麟说:“甲级商厦远东金融中心是我负责的第三个项目,买入两年后卖出的价格打破了当时的最高成交价格,而这个记录一直保持了两年才被别人打破,自己经过这几个项目的操作后也开心看到了一些成就,也肯定了自己的投资眼光,而这些很多都可以归功于非典期间的锻炼。
”相比于廖太相对稳妥的做法,廖伟麟更为灵活、进取。
就个人投资而言,廖伟麟有8成资金放在楼市,其中半数已完成交易,另外2成是股票和现金。
廖伟麟觉得,属于自己标志性的投资项目是2009年以1.63亿港币购入金钟力宝中心17楼全层,后全层分拆成8个单位,最后摸出了6个单位,成功在一年内赚了3000多万港币。
几年下来,廖伟麟成功“摸货”(成交前已转手)无数,获利颇丰。
因为投资商厦的运筹帷幄,香港业界还赠予他一个头衔——“常胜将军”。
一直以来,廖伟麟总是将投资集中在香港。
他曾有两年专程到外地考察,包括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和内地等,始终认为香港最好。
他说:“香港的地方小、税率低、背靠祖国优势、资金进出容易、法治又良好,投资者买卖十分放心。
”以日本为例,买卖物业要付所得税,首5年税率高达30%。
以他既往投资的区域看,他特别关注香港上环、中环及金钟一带。
最近几年,上环信德中心、金钟力宝中心及海富中心等甲级商厦也经常能找到他的影子。
廖伟麟投资甲级商厦的顺风顺水,带来的是纪惠集团和个人投资的双重收获。
至今,纪惠集团总资产超过200亿港币,廖伟麟个人投资规模已经从初时的“试水”级放大到现在的10亿港币,持有超过5万平方尺的商业大厦。
廖伟麟与姐姐廖伟芬合照,摄于廖伟芬旗下餐厅之一的Habitu Restaurant对于公司能实现今天的成就,廖伟麟不敢居功,他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其一是公司已经越来越趋向成熟,在稳定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其二是公司在2000年大举进行车位投资,由于投资车位管理成本较低,回报率高,抗跌力却很强,帮助公司战胜非典期间的经济低潮期;其三是从2005年起公司开始投资甲级商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