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职巨头医药公司高层期间,他先后主导研发了3款全球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新药,成果领先于业内。
创业期间,他以科研创新推动生产,横跨保健品与新药领域,缔造了数个极速增长的传奇。
然而,名誉加身、生活无忧的张念慈却从未驻足,他给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在华人地区推出一款世界级的主流新药。
在之前,没有人达成过这一目标。
而现在,张念慈正日益接近这个目标。
张念慈台湾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造华人品牌的世界级新药——台湾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念慈寻找新型抗原 研发抗癌新药近日,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杂志齐名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刊登了一篇医学论文,该文指出新一代治疗性癌症疫苗Globo H-DT(OBI-833)可以在癌细胞的干细胞上找到Globo抗原,与它结合并将其消灭。
这一发现于药物治疗癌症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癌症干细胞如果可以被抗体找到并消灭,那么即使癌细胞发生了转移,其源头也可寻觅,使得治疗更有成效。
该研究成果,不仅将论文撰写方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声誉推向了新的高度,也让其合作方台湾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OBI Pharma,Inc.,以下简称浩鼎)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进一步挖掘后,舆论发现,在癌症主动免疫疗法与Globo-H抗原研究领域,浩鼎已经深耕十余年,其研发成果已近成熟,或将改变癌症药物治疗领域的现有格局。
世界级的市场却没有自行研发获得国际标准认可的新药,一直是大中华地区医药界的憾事。
在之前,张念慈的非达霉素(Fidaxomicin,DIFICID)曾有机会改变这一现状,但市场、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令他却步,并不得不抱憾将项目的研发移至美国。
如今,手握新型抗癌平台的张念慈卷土重来,要做出华人品牌的世界级新药,并冀望以自己的成功推动整个大体系的进步与完善。
这一次,他立下决心,矢志不渝。
时至今日,药物治疗癌症技术已经相对完善,化疗以外的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单株抗体,标靶并找到癌细胞,再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将其消灭。
这类方法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市场上的药物大多归属此类。
另一种方法是不用单株抗体,利用身体本有的机制创造特殊抗体消灭癌细胞,称为主动免疫疗法。
“单株抗体已经有十来种成果,但是主动免疫疗法尽管已经提出了30多年,却还没有成功的例子。
”浩鼎生技创始人、董事长张念慈介绍说。
相较单株抗体疗法,主动免疫疗法的定位准确度更高,副作用非常小,能针对细胞的特异性,实现个性化治疗。
华商韬略·陈光/文2要实现主动免疫疗法,必须先找到一个显著的癌细胞抗原。
癌细胞的表面会发生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变化,其中大多数变化是量变而非质变,检测起来易造成混淆和错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张念慈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研究跟踪癌细胞的变化,希望找出其中易检测的质变,并最终成功锁定了Globo-H(六醣醣脂质)这一抗原。
Globo-H的特殊性在于它只会在癌细胞上体现出来,正常细胞不会体现,所以由Globo-H引发的特殊本有抗体绝对不会攻击正常的细胞,不仅精确度高,而且于患者的副作用小。
为了将这一发现转化为药物成果,张念慈经历了漫长的试验与等待过程:“主动免疫疗法之前没有成功的经验,我们不清楚产生的抗体够不够量,能不能有效杀死癌细胞,抑制肿瘤转移,直至帮助患者痊愈,这些都需要试验证明。
”试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张念慈团队的合作方是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后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
试验针对两类癌症患者,一类是晚期乳癌患者(四期、五期),一类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
在八年的追踪时间过后,这一试验取得了堪称奇迹般的成效。
27个参与试验的晚期乳癌患者,最终有14个存活并且痊愈,而众所周知,普遍晚期乳癌患者的存活率是25%。
此外,21名晚期前列腺癌病人中,追踪的10名病患也有9名存活8年以上。
这一结果给予了张念慈无尽动力。
“我们知道这个方向是有希望的,所以从2002年开始,我们首先将Globo-H的应用方向锁定在了晚期乳癌患者上。
”他说。
当时MSKCC的试验并未采用双盲法(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药品或对照药品),为了增强药品的说服力,张念慈遵循最严谨的新药流程,开始了新一轮临床试验。
这一次,他将治愈率数值标准对准了业内知名药物赫赛汀(Herceptin、曲妥珠单抗)。
赫赛汀是针对乳癌细胞表面荷尔蒙的一个单株抗体,它是转移性乳癌标靶药物市场上的唯一选择,能将患者的均复发期从6个月延长至9个月,存活率从25%提升到50%,其年销售额高达60亿美元。
撇开单株抗体的副作用不论,赫赛汀的应用被局限在了HER-2阳性乳癌,而HER-2这个受体,乳癌病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群具有,剩余的三分之二只能采取化疗或是其他有毒性荷尔蒙疗法。
与之对照的是,浩鼎生技的第一代产品OBI-822,其临床试验的适用人群占乳癌患者的85%以上,已完成第一期临床实验的治愈率更是高达75%。
这一令业界瞩目的数据也使得张念慈本人更信心满满,在新药审批的申请中,他将OBI-822的治愈率定张念慈近照3在了与单株抗体药品持平的50%这一高水准。
如今,OBI-822已经步入了三期大型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患者包括了亚洲、美洲等多种族、多年龄层次的逾300人,主要针对四期转移性的乳癌,即至少两个器官以上的癌细胞转移。
“乳癌的转移一半都是骨骼转移,我们的试验病患则是再加上另外一个转移器官,较常见的是大肠、肺部和卵巢。
”张念慈介绍说。
在一代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十余年主动免疫疗法的探索研究厚积薄发,给了张念慈更多惊喜。
团队发现,Globo-H 的适用度很高,不仅在乳癌细胞上显著,在卵巢癌、胰脏癌、肺癌、胃癌等其他八大类常见癌症上,都有高度的表现。
同时,在OBI-822的基础上,浩鼎的团队研发出了第二代产品OBI-833。
“我们的药品注重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殊抗癌抗体,抗体分属于体液免疫系统(IgM)和细胞免疫系统(IgG),第一代产品是IgM比较强,第二代则是以IgG为主。
”更强的细胞免疫系统有更长的记忆时间,可以被应用于顽固的癌细胞,如卵巢癌、肺癌、胰脏癌等,因为细胞免疫系统持续的时间更长,攻击性更强。
手握两代产品,张念慈将主动免疫疗法的路线进行了划分,两代产品各自推进,针对不同的病症。
在他的计划里,二代产品OBI-833将首先试验于目前极难治疗的转移胰脏癌。
此前,晚期胰脏癌与死亡几乎划上了等号,四期五期患者的存活时间往往只有一年左右。
OBI-833则有望成为这一生死天平上的重要砝码。
另一方面,在Globo-H临床药理学的测试中,张念慈和团队还有意外收获,这一收获的意义,甚至不亚于两代药品。
“我们发现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侦测到极为少量的针对癌症的自然抗体。
”张念慈介绍说。
产生癌细胞后,人的身体里会自然生出与Globo-H相关的抗体,有这类抗体,表明身体里曾经有过癌细胞或是现在仍有癌细胞。
这类抗体绝大多数无法产生有意义的疗效,但Globo-H这一平台,可以提供比目前市场上检测平台精准度至少高1000倍的数据,而且不会引起正常细胞的反应。
在这一平台的支持下,浩鼎可以研发出非常早期的癌症检测和预防体系。
“很多癌症早期是没有症状的,等到症状出现,癌细胞已经扩散,便很难根治了。
比如胰脏癌转移到肝部,那基本就很困难了。
我们现在的理论是在肿瘤产生之前,检测出身体的反应。
”张念慈说。
延伸并确保第一代产品的稳定性,推广试验第二代产品的应用范围,建立可应用的Globo-H检测平台,这三条主线,构成了浩鼎生技的癌症检测、治疗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契合了当下最火热的主动免疫疗法市场,更代表了癌症治疗这一超过2000亿美元市场的未来方向。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一体系也实现了张念慈的经年夙愿。
20余年前,他就提出了以醣基为核心的药物发展方向,却因种种纷扰未能如愿。
如今看来,长年积淀并非弊事,它使得浩鼎生技的每一步都走得更为稳健。
美国公司的华人管理者浩鼎的每一个重要历程,都融入了张念慈近40年的药品开发经验与理念,然而外人很难想象,被视为华人生技领域扛鼎人的他,曾经的理想仅仅是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
张念慈出生于台湾,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
高中和大学时期,张念慈非常好动,热爱户外活动且兴趣广泛,但是他的兴趣范围并不包含学业。
在学校,他的成绩乏善可陈,英语更是头痛科目,大专联考时英语只得了13分。
“英语是我的罩门。
”张念慈笑着回忆说:“我从来没认为自己有出国留学的条件,更别说对学术或是产业界有所贡献。
当时的台湾是填4鸭式教育,要求死记硬背,我不爱这样的学习方式。
”尽管学业上不尽心,但是张念慈的聪慧早年便已彰显。
两年的兵役结束后,张念慈申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的学位,并且获批全额奖学金。
得以赴美留学,张念慈却仍举棋不定,未将攻读博士继而进入生技行业视为自己谋生的路径。
他提前3个月去了美国,在旧金山的一家中国餐馆做起了二厨,他的想法是只要能把烹饪学好,说不定以后可以开一家餐馆,以此谋生而不用念书。
现实给张念慈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每天早上10点,他就得开始切菜、炒菜,一直忙到半夜12点打烊,比他更辛苦的是兼任大厨的餐馆老板,后者每天凌晨5点起床,同样忙碌到12点才能休息,虽获利丰厚,但全身病痛难堪重负。
“亲眼看见了之后觉得开餐馆实在太辛苦,还是老老实实回学校读书。
”张念慈说。
断了烹饪的梦想,于学业上,张念慈却如蛟龙入海,一改之前的颓势。
他发现美国学校的学术氛围非常自由,从不强迫学生必须了解哪类知识,而是以兴趣和启发为主。
“在布兰代斯,因为顺利通过三门入学测试,他们只要求我选择4门课,这4门课读完再做相关研究就拿到博士学位。
这很令我震惊,在台湾我念了40多门课才拿到学士学位。
”张念慈说。
不仅如此,这4门功课还是根据他的兴趣自选,因此张念慈很顺利地在3年内便拿到了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他的英语能力也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水涨船高。
再之后,他又顺利进入麻省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的训练,这两个学界经历,不仅为他的生技职业铺平了道路,更增强了他的信心,让张念慈开始有了“老中并不比老美差”的信念。
步入职场,张念慈的第一站便是医药巨头公司默沙东(Merck,Sharp & Dohme)。
在默沙东全面的医药研发体系中,张念慈如鱼得水。
他如干涸的沙地般汲取着学识与经验的水流,每一天都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不求回报、不问后果,只为满足自己的浩鼎美国分公司经营团队5好奇心。
“除了本行药物化学外,有任何机会我都自告奋勇地去参与和学习,药物浓度测试、筛选方法定量等七八个部门,我都参与了,虽然这使得我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本职工作,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其他人无缘接触的东西。
”一路下来,10年间,张念慈对新药从研发到市场的流程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历经十多个不同的基础研发、开发和临床的领域及部门,这为他今后经营自己的事业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