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
第三讲 消费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消费社会学做为学科
经济学研究消费:
消费做为贡献--拉动经济发展
社会学研究消费:
消费做为问题—批判话语
消费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领域 视角 结构的视角
集体消费
社会保障与福利; 社会排斥与社会容纳; 消费断裂; 社会公民资格 价值与意识形态; 集体认同;
私人消费
社会分层(阶级、性别 、代)与消费; 贫困与不平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生活方式 时尚与流行; 象征主义; 消费者亚文化; 广告、传媒与文化 消费禁忌 消费主义 消费者行为:消费选择 ,消费攀比,生活风格 ,消费认同;品牌认同
二、资本操纵论
法兰克福学派
资本主义的统治方式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向 了对消费过程的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资产阶 级向消费者灌输虚伪意识并操纵他们的行为, 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
霍加—文化赝品
一种健康的、淳朴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堕落 的、时髦的消费主义文化所取代,为此,他将 美国的电视、流行音乐等称之为“文化赝品” 。
法兰克福学派
葛兰西 桑德斯 道格拉斯 坎贝尔 布希亚(波德里亚) 瑞哲尔(里茨尔) 沃德 斯戈 克罗斯 威廉斯
文化产业;消费作为资本的操纵;消费异化,虚假 需要
文化主导权 集体消费与个人福利 消费作为传播与沟通 浪漫伦理与消费主义精神 消费社会理论;物体系理论 消费工具的革命 消费与身份认同 过度工作论与过度消费论 金钱与时间的关系变迁 梦幻世界
总结:消费社会的研究范式?
从“社会分析”到“符号解读”。
“社会分析”范式:将消费社会视为现代性的后果,视为资本主 义社会劳动领域中的异化向消费领域的渗透。 “符号解读”范式:热衷于符号学方法,将消费社会视为与现代 社会截然决裂的后现代社会,强调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为各种消费 “符码”、“影像”、“诱惑”等所控制,社会走向崩溃和解体 ,工业意识形态彻底失落,无深度文化无孔不入。消费主义引起 “主体死亡”和“社会的终结”,走向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一、社会分层论
地位竞赛论 社会模仿论 社会区分论
1、地位竞赛论
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
暴发户式的消费模式—他们的财富都是新近获 得的,为了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博取荣誉,他们 竭力模仿欧洲的贵族,从事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
斯戈
2、社会模仿论
齐美尔:
中产阶级的不确定感与时尚 消费的去主观化, 生活风格的变迁, 时尚与控制
3、社会区分论
布迪厄: 趣味的合法性问题
下层社会总是模仿上流社会的消费模式的理论,将现代消费看作 是差别和差异策略的游戏。如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消费的身份建构
消费既是身份建构的手段,也是文化场域内的符号斗争。
波德里亚: 社会区分的逻辑——符号的系统操纵
借助符号理论考察消费社会的基本问题:通过符号消费操纵资本 主义的意识形态。 强调现代文化的活跃性及其对于经济和社会整个结构的积极性渗 透。
德塞都:
“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符号领域中的操纵与反操纵斗争是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方式。 例如,
从电视到报纸,从广告到各类商业形象,现代社会充斥着像癌症一样 疯长的视觉符号形象,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或被显示的能力 ,谈话也被转化成为视觉过程。
当代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分层论 资本操纵论 浪漫伦理论 文化全球化论
异化从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
“物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所有关系、所 有价值和所有劳动都是由商品形式所决定。 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人的异 化”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向消费者灌输消费主义思想,并操纵他 们的行为,促成一种虚伪意识所控制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所谓的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已经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 异化—人的异化,
集体消费
私人消费
时尚;性别与消费 食欲的变迁,外出餐饮 旅游作为凝视 休闲价值的衰落 意识形态的控制 文化工业 住宅与社会认同 美容;化妆;整容 汽车与意识形态 浪漫伦理与创新消费 虚拟社区与消费行为 广告作为社会沟通 社会发展与变迁 贫困研究 酗酒与自我的放弃 吸烟与群体认同 吸毒与解脱 冲动性购物 消费者增权 消费游击队
玫瑰花成为一个符号,具有特别的意指作用:一束玫瑰花就是“能指 ”,激情就是“所指”。 芭比娃娃,是小女孩的爱物,也是欧美最为流行的一种儿童商品。从 符号学的角度看,芭比娃娃是白种女人和阴柔品性的完美符号象征, 而其隐含的所指却是关于美国(小姐)梦和其他种族和性别神话等构 成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理论
资本主义不再将社会成员定位为生产者,而是定位为消费 者。
资本主义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从而颠倒了人与商品的关 系,人成为商品或消费的附属物。 日常消费领域中诸如广告、时装、电视剧、畅销书、流行 歌曲、儿童漫画乃至休闲方式等都对意识形态具有建构作 用。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理论:统治阶级除了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 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依赖意识形态来使被统治者在心理 —观念上顺从和满足于现状。 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合法性”基 础, 方式是:采取“弥漫式的”、“毛细血管式的”长期渗透 和潜移默化。
三、浪漫伦理论
坎贝尔 《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追溯了文学、绘画、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浪漫 主义运动与现代消费之间的关联。
旅游体现出最典型的浪漫伦理
四、文化全球化论
凯斐兹 贝尔克 詹姆斯 斯克莱尔
社会
文化
消费行为
市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
社会
国家
文化
消费行为
市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
分层与生活方式;新教伦理
失范与消费主义;消费离轨 消费的去主观化,生活风格的变迁,时尚与控制 奢侈的历史功用;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 消费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符号化特征 日常生活作为文化抵制 社会分层与消费符号 消费与社会认同 模仿律 消费行为与参照群体 示范效应与消费攀比
符号 学理 论
巴特 德塞图
凡勃伦-布迪厄 塔德 墨顿 杜森贝里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
马克思将社会成员定位为生产者, 随着商品生产的增长,劳动力分工的精细化,作为主体的劳动者愈来愈 被一种异已的客体世界所奴役。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生产与消费的链 条发生了断裂。工人不再生产自己需要的物品,而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 劳动换取工资,然后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 劳动本来是为了满足工人自身的需要,现在变成了一种商品。人与物质 世界的创造关系变成了某种在市场上供出售的东西,这就是劳动异化。
消费需要的社会建构;消费作为操纵
消费作为文化主导权的产物 集体消费与城市生活成本 消费作为传播活动 创新产品消费;时尚 消费作为符号操纵活动;商品的符号价值 消费工具论 消费的身份价值 竞争性消费;休闲的价值 物质主义的形成 消费作为乌托邦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本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 的目的。 曼德尔(1983:455)指出,由于时代的原因,马克思不可能 直接讨论消费社会问题,但他实际上已经预见到消费社会的产 生以及人们不能逃脱对商品的偶像崇拜的命运,比如一个人为 了买一件名牌包包和衣服,省吃俭用(两栖消费) 商品拜物教:在宗教世界中,人脑所幻想出来的东西(上帝、 神、鬼),本身是不存在的,但却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力量。 商品的神秘性也与此类似,商品是“人手的产物”,本来应该 为人所支配,现在却反过来支配人。人的异化:随着资本主义 劳动异化,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广告充 当着消费者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客,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 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
消费问题
吸毒,香烟,酗酒;购 物狂; 消费者运动
文化的视角
自我放弃(放纵); 符号标签; 象征性反叛
行为的视角
福利依赖
冲动性消费 嗜隐性消费 依赖行为
社会变迁的视角
政策与运用的视角
集体消费模式的变迁, 消费模式的去集体化
普遍社会公民权与社会 整合问题;社会现代化
消费行为模式与消费文 化的变迁
市场营销; 可持续消费; 环境、健康和社会问题
消费问题
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历史与当代遗产
古典与现代
流派与人物 古 典 学 派 马克思 商品拜物教
范式
遗产 消费的“物化”(卢卡奇),意识形态(阿尔都塞 ),文化霸权(葛兰西) (莫少群,2006)
韦伯
涂而干 齐美尔 桑巴特
地位群体与生活方式
失范与自杀 现代化与文化的客观化 奢侈与资本主义; 消费淹没阶级意识(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符号“意指作用”的意识形态效果分析 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消费作为阶层区分的符号: 炫耀性消费;趣味作为区分 模仿论 参照群体 示范效应
在这种劳动异化的世界中: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
劳动力的商品化—劳动力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被买卖—是彻底的非人性 的,它扭曲了所有的社会意识,包括工人阶级的意识,从而造成了社会 全面异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 论有着内在的关联。
认为商品结构中的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或者“现金交易 关系”,强调物化导致意识形态的操纵能力的增 长。
消费问题的形成与演变 规律
消费控制与社会秩序; 消费者增权; 消费者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