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吉林省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农安五中七年级语文学科第一次月考试卷(时间:100 分钟,满分:120 分)一、积累运用(29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 分)A.确凿.(zuó)嫉妒.(dù)颈.子(jìn g)马革裹.尸(guǒ)B.倜.傥(tì)沮.丧(jǔ)铠.甲(kǎi)当之无愧.(kuì)C.觅.食(mì)弥.漫(mí)田垄.(lǒn g)九曲.连环(qǔ)D.荒谬.(miù)讪.笑(shān)萦.带(yíng)义愤填膺.(yīn g)2.下列选项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二项是()(3 分)^A.收敛揩拭哽咽来势凶凶B.崎岖狂澜闲瑕气冲斗牛C.赫然怪诞取缔荒草萋萋D.同窗骊歌献契一拍既合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在近期播出的《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交通建设领域的一个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

B.他想消化尽、吃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的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C.9 月10 日,信阳李芳老师当选全国“2018年最美教师”称号。

D.一些网络主播享受着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岁月,却戏墟和侮辱国歌、消费民族伤痛,既是无知,更是无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获得快乐,其实需要一点智慧:。

①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无论是生旦,还是净丑,尽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②是鲤鱼,就在自己的清流里尽情遨游;是雄鹰,就在自己的蓝天里任性飞翔;是骏马,就在自己的草原上自由驰骋③减少一点欲望,减少一点苛求,不走极端,不求完美,尽力就好④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水平有高低,不必拿第一来压自己,不用拿别人来逼自己,不要用名次来恼自己A.③④①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①④②③5.古诗文默写。

(6 分)(1)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2),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3),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孙权劝学》)(5)《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似的两句诗是:,。

6.下面是选自《骆驼祥子》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4 分)“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1)选文中的“先生”指,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事件)。

(2 分)(2)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该先生给了祥子怎样的帮助。

(2 分)7.语文实践活动。

(7 分)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

为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准备在近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

假若你被推荐为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

(4 分)(2)在班会活动设计中,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英雄”。

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们推荐并写明推荐理由。

(3 分)我最崇敬的英雄是:推荐理由是:二、阅读理解(41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2 题。

(16 分)家书舒怀玉十九岁入伍,父亲便网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

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地变换居住地。

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

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

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

那就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

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曰俱增。

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而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这些文物般的家书,是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

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

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父亲每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阶段,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皮其烦。

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不久前,一档读信的文化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

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

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

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用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杂货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

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我不禁正襟危坐。

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

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字眼。

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信纸,依然能嗅到祖父那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容置疑。

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大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

纸上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

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它已经吞噬了大部分文字。

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

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

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

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着她。

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

朴素到每封信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

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洋,时时催人奋进。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糨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肢棒。

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

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

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6 月4 日,有删改)8.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父亲的行为方式”具体指什么?(2 分)9.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5 分)(1)祖父特.地.买下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

(加点词语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心理)(2 分)(2)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段话)(3 分)10.祖母写的信很朴素,而“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为什么?(3 分)11.文章多次提到祖父母简陋的信纸,有什么作用?(2 分)12.“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

”说说“我”从祖父母的书信中,读出了怎样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情感”?(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 题。

(14 分)杨绛先生回家记吴学昭①2016 年5 月24 日下午,我去协和医院看望杨绛先生,没想到这竞是与老人的最后一面。

②保姆小吴见我走近病床,便趴在杨先生的耳边说:“吴阿姨来了!”久久闭目养神的杨先生,此刻竟睁大眼睛看了我好一会儿,嘴角微微上翘,似有笑意,居然还点了点头。

随后她轻轻地嘟囔了一句,隔着氧气面罩,听不大清楚,意思应该是:“我都嘱咐过了……”杨先生已没有力气再说什么,以眼神表示会意,随即又闭上了双眼。

据一直守候在杨先生身旁悉心照顾的保姆和护工说,此后到“走”,杨先生再也没有睁开过眼睛。

③杨绛先生在遗嘱中交代,她走后,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仆告在遗体火化后公布。

杨先生那种“向死而生”的坦然,以及在安排后事时的周到、理性,都使我感到吃惊和钦佩。

④2014年9 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钟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着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⑤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

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

其他许多物件,——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谁的小纸条。

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⑥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

有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

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 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着:“学昭妹存览绛姐赠。

”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欢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

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

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

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 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

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⑦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人。

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

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

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

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声心的微笑。

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贴。

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先生作品的。

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 月14 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