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一.摘要:人权保障理论: 我国宪法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
文的,强迫自证其罪会导致宪法精神不能很好地贯彻,确立反对强
迫自证其罪将会推动刑讯逼供顽症的解决。
近些年来,佘祥林案、
赵作海案、“躲猫猫”事件等冤案的重要推手就是刑讯逼供,以此
来强迫公民“自证其罪”。
其背后,有破案率的压力和诱惑,也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有罪推定逻辑。
很多无辜公民因此蒙受
冤屈,刑诉法也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
刑事诉讼法中本身
的力量对比就是公民处于弱势,国家公权力处于强势状态,如果我
们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那么在控诉双方的力量权衡中,个人
权利很容易被公权力所侵害—而这个人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公民。
刑诉法被誉为“公民权利保障的小宪章”,是维护宪法所赋予我们
的人身权利的重要手段。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必须被确立。
二.关键词: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司法公正嫌疑人口供人权保障三:正文: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与世
界各国经济的往来越来越频繁,我们更需要一个法治的保障,这不
仅需要只在经济方面的法律保障,而且需要更多的人权保障。
法律
体系是一个整体,经济方面的法律发展了,人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
度也应同步发展。
1如果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那么一条腿的巨人也
终会有倒下的一天。
历史告诉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而法治的进步是最能体现大国发展的。
保障人权的话题每每被提到
都伴随着我国立法漏洞的悲剧,所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生在体制下,就肯定会期待进一步完善的立法。
即使是犯罪嫌疑人也不例外,他
们都应该被合法的保护。
因为我们都是潜在的犯罪人,没有谁能保
证自己会一辈子不触犯法律所禁止的内容。
不强迫自证其罪可以保
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本身已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下,能有最后
的堡垒。
所以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是至关重要的。
(一).确立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诉讼程序中,诉讼证明责任由控方承担,法院仅对其
证明内容与方法加以指导。
如果控方举证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
罪的,则将承担其主张的事实不能成立的法律后果。
其次,被告人
1找法网:(律师)王俊生《反对自证其罪规则》
不负责诉讼证明责任的。
被告人是被追诉的对象,处于不利地位,一般被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既没有收集证据的能力,也没有收集证据的条件。
被告人可以提出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材料和意见,但这是法律赋予被告人的辩护权,而不是义务。
被告人可以放弃此项权利而且也不会导致判其有罪的后果。
证据是刑事诉讼中不可或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获得口供是我国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主要的破案方式。
那么在处于被实行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他们本身处于不利地位,而公检法机关又急于破案,所以矛盾的激化就会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冤假错案。
“强迫自证其罪”是指使用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身体或心理压力的形式,包括刑讯逼供、敲诈、威胁、以及以强加司法制裁等方式,迫使人招供。
如果采纳了不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则在发生强迫自证其罪情况后就会有相应的法律后果。
这些法律后果可以归纳为国家责任、实施强迫自证其罪的官员的责任以及以强迫自证其罪方式取得的非法证据的排除。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最好的对人权和司法实体与程序公正的保障措施。
(二).不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
联合国制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了被刑事指控的人应当享有的最低限度的权利保证,其中(庚)项规定“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有罪”也就是说,在刑事诉讼阶段,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言辞口供。
而且不得强迫其罪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审判阶段,也适用于审前阶段,通常从犯罪嫌疑人被限制人身自由时开始,包括在侦查和起诉阶段都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向司法人员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陈述;如果陈述人不是在法庭上或其人身自由没有处于执法人员的控制之下,则不适用这条规则。
2
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也应该适用于证人,因为证人在刑事诉讼处于特殊的地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会因为证人证言而可能定罪量刑。
而且证人既然目击了案件发生而且不排除其参与了某项犯罪事实时,证人完全有可能会自证其罪。
所以不强迫证人在证言“可能导致他自己有罪”的情况下,证人可以引用不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保护自己,拒绝透露有关事实。
对于证人,不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不仅适用于刑事诉讼,而且适用于各种司法的或行政的听审,或
2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4条3款
者任何在比较正式的情况下要求某人作证的情况。
所谓“可能导致
他有罪”意味着:如果证人回答了某个问题,该回答将直接或间接
地意味该人有罪。
(三).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理论基础
(1).人权保障理论:我国宪法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文的,
强迫自证其罪会导致宪法精神不能很好地贯彻,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将会推动刑讯逼供顽症的解决。
近些年来,佘祥林案、赵作海案、“躲猫猫”事件等冤案的重要推手就是刑讯逼供,以此来强迫公民“自证其罪”。
其背后,有破案率的压力和诱惑,也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有罪推定逻辑。
3很多无辜公民因
此蒙受冤屈,刑诉法也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
刑事诉讼法中本身的力量对比就是公民处于弱势,国家公权力处于强势状态,如果我们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那么在控诉双方的力量权衡中,个人权利很容易被公权力所侵害—而这个人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公民。
刑诉法被誉为“公民权利保障的小宪章”,是维护宪法所赋予我们的人身权利的重要手段。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必须被确立。
(2). 程序正义理论:刑事诉讼说到底还是诉讼,这就要求遵守诉
讼的基本规则,强势的一方不能迫使另一方“自我控告”,否则就可能丧失诉讼的应有品质。
应当强调,任何时候,对真相的追求都不得以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为代价;任何时候,对正义的伸张都不得以牺牲法律的正当程序为代价。
刑讯逼供从来不曾获得法律认可,之所以大行其道,乃是相关法律缺乏后果的规定,也没有对非法证据明确“说不”。
作为非法证据,强迫自证其罪所取得的证据,应当作为非法证据排除掉。
其本身不具有证明效力,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刑讯逼供的阴影下生活。
(3).无罪推定理论:作为一项与有罪推定相对立的原则,无罪推
定需要在刑诉中反映其一系列的要求。
第一,既然无罪推定意味着被告人在未经判决有罪以前,应被视为无罪的人,那么,刑诉法应赋予并保障被告人各项诉讼权利。
第二,既然无罪推定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需经法律规定的程序,那么,刑诉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设立公正的诉讼程序就应当维护犯罪嫌疑人
3《民主与法制》财经评论 2011-12-07
和被告人应有之尊严。
而在办案效率和各种利益下,无罪推定变为了有罪推定,公安机关应该提高自己的办案技术,而不是通过刑讯逼供去暗度陈仓。
(四)不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司法
我国在禁止刑讯逼供的立法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
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
的,……从重处罚。
”在司法方面,我国司法公安机关都规定严格禁止刑讯逼供。
4但是《刑事诉讼法》第93条关于“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表明被讯问人有义务回答,这就给强迫自证其罪留下了余地。
我国立法活动无形之中就偏向了控方。
我国侦查工作对口供的依赖性很强,许多案件都是依据口供破案的,但是不强迫自证其罪是可行的。
第一禁止刑讯逼供,具体设想是:在公安、司法部门讯问时让律师在场,对讯问进行不间断的录音、录像,以防止办案人员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规定进行刑讯逼供;设置排除刑讯逼供所取得的证据的程序,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二赋予被告人沉默权,具体操作是
被告人必须接受讯问,但可以选择是否回答,如实回答可以减刑或者有一定的奖励。
这样可以节省司法资源也可以提高办案效率,早日为被害人讨回公道。
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自证其罪,但要在自愿的原则下。
许多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也通过一些措施,鼓励一个人自证其罪,比如英国减刑措施、美国的辩诉交易。
这既可以保护当事人权益,又能节约司法资源减少社会压力。
因此,在关注“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同时,也要注意“如何鼓励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
参考文献:
[1].民主与法制 2011-12-07 特约评论
[2].找法网王俊生论文《反对自证其罪规则》
4我国刑法247条,刑诉法43条有关规定
[3].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14条3款
[4].刑法247条刑诉43条有关规定
[5].京华网范正伟特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