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一、原则的来源及定义的解读
刑诉法修改草案: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

草案摘录: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胡康生(全国人大法律委主任委员):此次修改的亮点,就是在原来刑诉法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加上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

除了自己坦白的,不能进行强迫。

如果逼出来的言词证据,就一律要排除。

徐显明(山东大学校长、法学教授):任何人不能被要求证明其自己有罪,这条原则来自于联合国的规则,不能自证其罪,任何国家机关都不让被告人自己去证明自己有罪。

这体现了人权精神,也使证据更加准确和科学,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了保障。

我认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指的是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被强迫自己证明自己有罪,不能被迫成为反对自己的证人。

是刑诉法体系人性化的体现,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衔接
二、原则的特征
1、客体方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强迫是指违背当事人的意志,使之做出其不愿意做的行为。

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未确定有罪该受罚的情况下,这是对当事人人身权利的侵犯。

2、客观方面,禁止非法收集证据。

其手段包括刑讯逼、暴力威胁、利益诱惑等。

证据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证人、证言、陈述等。

在侦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公安部门,检察院会为了更快的侦破案件而采取这些看似有效的方法来获得相关证据。

加之以前的法制的缺陷,导致了各种不合法的获得证据的行为的出现,这是对被指控人的人身不尊重,是对人权的不尊重。

3、主体方面,不得强迫的主体是指执法人员。

公安人员,检查人员都属于这一主体,他们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强迫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罪证的权利,但却使用了这一权利,这明显是违法的行为。

4、主观方面,我们的法制不仅是为了惩罚犯罪分子,更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权利。

执法机关在执行任务时为了更好的打击犯罪,采取这些虽然不合法但效率很高的手段当然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不过,当我们把眼光提高一层面,这种做法并不是理想的,是违背了宪法保护公民利益原则的。

三、原则的必要性
1、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人作为刑事诉讼的主体,理应受到程序上的尊重。

过去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是对以人为本的挑战,完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正好突出保护了这个人的主体,使之有明确的法律可以依照。

2、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对于强大的国家机器,个人处于弱势地位。

所谓“谁主张、谁举证”,如果不从法律层面确认“无罪推定”的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自我保护的权利,那么控诉双方的权利难免失衡,个人权利也很容易被公权力侵害——而这个人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公民。

这也是为何刑诉法被誉为“公民权利保障的小宪章”。

3、关乎刑诉法的诉讼性质。

刑事诉讼说到底还是诉讼,这就要求遵守诉讼
的基本规则,强势的一方不能迫使另一方“自我控告”,否则就可能丧失诉讼的应有品质。

应当强调,任何时候,对真相的追求不得以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为代价;任何时候,对正义的伸张都不得以牺牲法律的正当程序为代价。

4、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以及作为其具体体现的沉默权作为正当法律程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检察官与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加以平衡。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追诉官员在尽快查明案情的心态下极易对被追诉人施加压力;而且,在国家追诉氛围下,“警察局的关押环境和复杂的讯问手段(本身)就构成了警察迫使许多犯罪嫌疑人讲话的不可否认的力量”。

5、明确以强迫手段获得的陈述不得作为认定被追诉人有罪的证据,可以抑制侦讯官员通过强迫手段获取有罪供述的欲望,从而有利于保障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沉默权的实现。

四、反面的思考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入法固然重要,但就实际操作而言,显然不能满足于“口号万岁”。

刑讯逼供从来不曾获得法律首肯,之所以大行其道,乃是相关法律缺乏后果规定,也没有对非法证据明确“说不”。

因此,“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成效如何,还得看相关的配套规定能否跟上。

比如,羁押场所与侦查权能否分离,侦查讯问程序能否透明化,律师能否在审讯现场监审等。

还需要强调,正如“你有权保持沉默”的“米拉达警告”,“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要义在“强迫”二字,并不意味着反对一个人自证其罪。

换言之,既可以“禁止强迫自证其罪”,也可以“鼓励自愿供述”,二者并不冲突。

事实上,许多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也通过一些措施,鼓励一个人自证其罪,比如英国减刑措施、美国的辩诉交易。

这既可以保护当事人权益,又能兼顾案件侦破的社会压力。

因此,在关注“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同时,也要注意“如何鼓励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

要在中国真正确立诸如辩诉交易之类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破除的就是“正义的神话”。

司法固然应当追求正义。

但是,绝对的正义,其实是不存在的。

或许,这既是正义的局限,也是人类自身的局限,无论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都是如此。

作为“具体的人”,我们所能追求和达到的,只能是相对的正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