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回答义务之间的关系
新《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这一规定确立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法律原则。
第118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
”概括地说,我认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如实回答的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且符合中国司法实际情况。
一、对沉默权的理解
首先,谈谈与两者密切相关的沉默权,沉默权制度源于英国,英国谚语说,“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在西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是否陈述案情方面享有自由选择权,他可以选择回答问题,也可以选择不回答。
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选择的过程中,警察、检察官和法官不得施加任何压力。
可见,从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可以推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沉默权是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体现和具体保障措施。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中的“不得强迫”仅指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得采取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方法获取口供,而并不是禁止施加任何压力来获取口供。
其次,刑事诉讼法对讯问的程序做出了详细规定,侦诉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即使不采取“非法方法”进行讯问,讯问本身也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会做出陈述,而这种压力的来源是合法的。
因此,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并不能推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结论。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义务的性质
我国法律在规定公民权利时,语言表达方式常常是“可以”做什么;在规定公民义务时,常常是“应当”做什么。
由于“如实回答”的前面使用的是“应当”而非“可以”,因此,“如实回答”一般被理解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义务。
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的同时,又明文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如实回答义务,其本意在于,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了如实回答的义务,《刑法》第六十七条有明确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那么,是否如实回答,在量刑上就会有所区别。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回答,刑法上并没有规定就能够对其
从重处罚,只是在这一点上不具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司法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教育和劝导,鼓励其如实陈述,但不可以强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陈述。
这既与《刑法》上“如实供述可以从轻”的原则相符合,又与证据上“不惟口供定罪”相一致。
如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如实陈述义务就不会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法律原则相冲突。
三、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如实回答义务的分析
新《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又规定如实陈述的法律义务,但我之所以说两者之间关系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且内在合理,一方面,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强调规范司法机关的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最终是为了实现司法公平公正,而另一方面,鼓励如实回答,是为了节约司法资源和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对于这两者,法律均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配套措施,为了保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实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讯问程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录音和录像制度,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为了保障如实陈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
讯问程序本身就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问题。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陈述后可以从轻或减轻的措施。
建议:一方面,从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的角度看,要严格贯彻落实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不得以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同时,要提高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的侦查能力,坚持规范执法的理念,合理安排审讯布局,强化讯问技巧;另一方面,从量刑的角度上,如实回答可以从轻处罚要得到充分体现,要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预期,让其更愿意如实回答,以便获得可以从轻处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