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原因

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原因

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原因
刘瑞清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中国古代私学能长期存在有着多种原因:其一,封建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二,迎合封建专制统治是私学长期存在的前提条件;其三,私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及其灵活的办学方式是私学长期存在的体制原因;其四,私学教师的作用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代;私学;存在;原因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9)01-0073-05
中国古代教育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由各级政府持、管理的官学和以私人主持、管理的私学两种形式。

数千年的教育发展史,实际上是官学与私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并存发展的历史。

但是,人们往往把官学作为中国教育史的主脉去研究。

事实上,与官学时兴时废相比,私学更具有完整性,也更充满活力。

私学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跌宕起伏,几经兴衰。

但无论是统治阶级的压制、官学的排挤,还是政局动荡的影响,私学始终从未中断过,并且不断地得到发展,它能长期存在有着多种原因。

一、封建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私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限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始终未能超出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自然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落后性、分散性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因此而造就的中国人民的农业文化心态都对私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首先,分散的自然经济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都散居在一个一个的小村落中,与外界交往很少,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人们往往安于现状,无远大抱负,离开土地便一事无成。

他们世代以农耕为业,而且受地主盘剥,收入微薄,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普通识字为满足。

他们只求识字明理,本分做人,因此,私塾中所传知识也足以满足其需求。

而中国古代官学教育落后、学制不全,尤其不重视蒙学教育,最低级的官学教育机构也常设在郡县。

并且官学名额有限,时兴时废,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因而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占人口多数农民的需要。

而私学却能依地理环境而设。

不论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还是地广人稀的水泽湖乡,均可就近入塾,有的连村设塾,有的设馆于家,有的随教于船中,更有甚者挑担送教于山村,坚持就近入塾、就便入塾的原则。

这样就使更多的农家子弟也可去村塾学习。

因此,中国在古代私学教育中,蒙学教育最为发达。

其次,自然经济结构下的农业社会本身非常稳定,在其内部不易出现大的动荡而引起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周期性动荡引起的只是一姓王朝与另一姓王朝的相互更替,因而私学也无需发生太大变化。

因此,每一次王朝更迭、政局动荡的时候,官学就会挽歌四起,
逃不了崩溃衰亡的命运,私学则不然。

从历史来看,越是在战乱或官学不修的情况下,私学就越昌盛。

而且,恰恰在这种时候,私学勇于承担教育的主要任务,维系了民族教育的前途与命运,也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如秦始皇统一文教政策,以吏为师,官学不修,私学遭禁,之后又焚书坑儒,使春秋战国各家的书几乎都被焚。

然而,由于私学禁而未绝,赖以这块阵地,才使先秦文化学术经秦“暴政”及后来长期战乱未全部失传。

据《汉书·儒林传》载:“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

”[1](P3592)动乱过后,这些私学大师及其弟子就会成为新王朝的栋梁。

为建立巩固新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汉朝建立后,孙叔通为高祖制定朝廷礼仪。

[2](P2723)文帝派晁错向伏生学习。

东汉桓帝、灵帝在位时期,政局动荡,但《后汉书·儒林传》却认为东汉末的统治几经动乱,能延续多年,应归功于“学之效”,“人诵先王之言”,[3](P2589)而学则主要是指私学。

再如宋初,经过唐末五代战乱和破坏,官学特别是地方教育基本陷于停顿状态,士子求学,苦无其所。

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补充了官学教育的空白。

最后,自然经济也造就了中国士人崇尚自然及消极遁世的心态。

他们往往品行高洁,或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深恶痛绝,无心仕途,或不能在仕途上显达,这时往往选择归隐山林,追求田园式的恬静生活。

他们往往选择环境优雅的名山大川为寄身之寓。

一方面出于安身立命,同时也想让自己学说有所承继,常常选择聚徒讲习的生活方式。

由于这些人品行高洁、学问渊博、声名远扬,因而许多人慕名而来,投于门下,这也是私学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私学以封建自然经济
为基础,不断适应自然经济条件下人民生活方式,从而在农业社会中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