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复习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王:称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前:走上前)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4)“ 所”字结构中,“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 动词,因为“所”字一般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结构, 如它在名词前,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
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史记· 陈涉世家》)
规律小结:“所+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 用作动词。
宾语位置
2.活用形式
(1)动词处在“其”“之”之后时,这个动词用作 名词。例如: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游 褒禅山记》) ②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竭其庐之入(收人的 财物)。(《捕蛇者说》)
• (2)无标志性词语,例如: • ①追亡(逃跑的人)逐北,伏尸百万。(《过 秦论》) • ②古人对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 获)。(《游褒禅山记》)
• (三)动词用作名词 • 1.判断依据 • 当一个动词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 而是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时,这个动词便活用作名词。活用为名词 的动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常出现在 “其”或“之”的后面。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逃兵
(3)表示工具和表示动作状况、对象。例如:
①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意洞手(亲手)书。(《与妻书》)
规律小结:表示工具,状语可译为“用 ( 拿、以、 靠)……”,如例①。表示动作状况、对象,翻译时可 按具体情况加上适当的介词或其它的词,如例②。
练习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 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即词类活用现象。它主要包括以 下几类: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1.判断依据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而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只有动 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 一个句子中的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带了宾语、 补语,或受能愿动词、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 作动词。
• (3)凭借式 • ①策(用马鞭打,驱使)之不以其道。(《马说》) • ②然陈涉瓮(用瓦瓮做)牖绳(用绳子系)枢之子。 (《过秦论》) • 规律小结:这个活用的名词作为动作凭借的工具 或使用的材料手段等。对译公式:介+名+动。
(4)趋动式 ①怒发上 (向上指) 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向东流,向西流)。 (《与朱元思书》) 规律小结:活用的名词一般是表示方位的,此 时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对译公 式:介词+方位名词+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⑥大楚兴,陈胜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⑨质于秦。
2.翻译方式
(1)动宾式
①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余则缊袍敝 ( 穿着旧棉袄、破衣衫 ) 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居住)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馆:居住)
(5)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 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 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 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 例如: • ①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劝学》) •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说明)者。(《游褒禅山 记》) • ③五十可以衣(穿)帛也。(《寡人之于国也》) • 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名词”时,句中的这个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惠等哭,舆归营。
(舆——用车子)
“用…”
• (4)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作状语。例如: • ①孔雀东南(向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 南飞》) • ②项伯复夜(在夜里)行。(《鸿门宴》) • ③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 ④独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骄固。(《阿房宫 赋》)
• 3.有大石侧立千尺。 (《石钟山志》) (上面——从上面) • 5.前辟四窗。(《项脊轩志》)
(前面——从前面) •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旁边——从旁边)
7、时汉连伐胡。 8、日侍坐备顾问。 9、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 “时、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当时、 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 “一天天”意思。
规律小结:一是从动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动词作名 词时,这个动词应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 人或事物的意义。二是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动词用作名 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三是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 字。 翻译时,在动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
(7) 名词与动词之间有“而”时,这个名词活用 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 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例如: ①隧(挖隧道)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 规律小结:“名词+而+动词”时,句中的这个 名词活用为动词。
(8) 动词与名词之间有“而”时,此名词活用为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因 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
规律小结: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为动宾关系。 对译公式:动词+名词。这种类型是名词活用为动 词中频率最高的一种,但有的使用了借代等修辞手 法。因此,翻译时不能硬套。如“朝歌夜弦,为秦 宫人”句中的“弦”,不能译为“奏弦”,而应译 为“奏乐”。
(2)替换式 ①刑(杀)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汝幸而偶 ( 嫁 ) 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与妻书》) 规律小结:根据语境寻找一个相应的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妻:娶妻子)
(6) 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 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宾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 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 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唐浮图慧褒舍(筑舍定居)于其址。(《游褒禅 山记》) ②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赤 壁赋》) 规律小结:“名词+后置的介宾短语”时,句中 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补关系。翻译时介宾 短语应提到这个临时的动词之前。
规律小结: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趋向,可译为 “向(朝、往)……”,“在……”等,如例①;表示时 间,可译为“在 …… 里 ( 上 )” ,如例②;表示动作频 率或经常性,可译为“每 ( 日、月、岁 )” ,如例③; 表示情况逐步发展,可译为“一天天(月月、年 年)……”,如例④。
练习
• 1.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赤 壁赋》 (夜间——在夜间)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驴不胜怒,蹄之。
(3) 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副词一般用 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修饰或限制,而不直接与名词结 合,如一旦结合,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
①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 显露 ) 于后世也。 (《报任 安书》) ②范增数目(递眼色)项王。(《鸿门宴》)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赐福)也。(《曹刿论战》) 规律小结:“副词 ( 遂、不、弗、已、则、既,等 等 ) +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副词 构成偏正关系。
(5)陈述式 ①明月(明月照着)半墙。(《项脊轩志》) ②腰(腰挂)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规律小结:在留用的名词后加一个相应的动词 构成主谓关系。
• (二)名词用作状语 •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 限制作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 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 到副词的作用。有的在翻译时需加上适当 的介词。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
名作动 名作动 名作动 名作状 名作状 名作动 名作状 名作状 样 名作状
成为记功碑 成为敌兵 做 向南、向北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长腿 在风里、在露天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 每天
①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过秦论》)
②顺流而东(向东流)也。(《赤壁赋》)
规律小结:“动词+而+名词”时,句中的这个 名词活用为动词。
示
• • • • • • • • • •
例
• • • • • • • • • 籍:登记 王:统治 敌:攻击 函: 用匣子装 缟素:穿孝服 王:称王 目:示眼色 原:推究 质: 做人质
现代汉语:副词、介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 词短语作状语,普通 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 词常常作状语。 名词很少作状语。
主语
+ 【名词】 + 谓语
活用为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主语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谓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
• 2.活用形式 • (1)表示比喻。例如: •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的翅膀那样)蔽沛公。 (《鸿门宴》) • ②谈笑间强虏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灭。(《赤壁怀 古》) •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一样”,“跟……似的”。 像+名词+那样+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偏正关系(状语+中心 词)
1.判断依据 古汉语中,名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只构成两种关系。 一种是主谓关系,如“虎啸猿啼、天高地迥”,“蜀山兀, 阿房出”。另一种便是状语 ( 名词 )与中心词 (动词或形容词 ) 的关系。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它们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 而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
• 练习 •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