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体备课导学案

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题:2、匆匆主备人:许俊参备人:景秀华张娜刘继元审核人:许凤霞课型:自学探究+展示提升(新授课)课时:两课时一、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设计:《匆匆》一文写作特色值得学生学习。

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课堂上每人想一句类似的句子,请几个同学为一组连说,组成一段话,自然水到渠成。

课后又让同学写下来,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导学过程:【自主预习】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完成。

一、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背诵喜欢的句子。

二、自学生字词,自己注音组词默写一遍,分别组两个四字词,理解意思。

三、了解背景。

四、概括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提出探讨问题。

【课堂交流,展示自学成果】一、检测预习:1、默写生字词。

2、检查朗读,互相评价,纠正字音。

二、合作探究:美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一)、概括主要内容(二)、知识链接(三)、问题探讨:1、时间无形,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了作者复杂的心情?3、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还能找几句名言来说明吗?4、开头结尾有什么联系?5、文中大量问句有什么好处?6、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分别找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7、两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课后:依照文中写法再写几句。

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中天:“溜”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董:“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寓意着什么?(第4自然)中平:为什么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只有徘徊和匆匆?你觉得应该有些什么才好?(四)、美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感情。

【展示提升课】一、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细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2.细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时光飞逝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仿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3.细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与开头什么关系?二.背诵课文三.拓展(阅读链接)明日歌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珍惜时间的古诗。

2.我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检测案】一.看拼音写词语nuo yi zheng rong you si pai huai( ) ( ) ( ) ( )二.学了课文,我想用一句话(或格言或警句)表达我的感受。

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1、这片段选自课文《》作者是,你还知道他的散文作品是《》。

2、这个片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3、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4、这段话主要写了。

课题: 6、《北京的春节》主备人:景秀华参备人:张娜刘继元许俊审核人:许凤霞课型:自学探究+展示提升(新授课)课时: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学习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三、课前准备与预习搜集《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老舍的资料,了解作者。

四、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众多的节日里,春节是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

说说今年春节你都是怎样过的?交流收集的对联,(生交流)老师也带来一幅对联: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生读两遍。

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今天,咱们就走进老北京,去看看那里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板书课题)二、交流自学成果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根据意思写成语:1、挂起灯笼,系上彩绸。

()2、所有的事物都焕然一新()2、检查读书情况,交流预习: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填写表格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与小组对比,看谁顺序是对的。

全对得的星星(“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4、这么多的事情作者是怎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三、小组互助学习1、在这么多节日里,你感受到北京人的春节时候(热闹的,是忙碌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和小组同学分享学习提示: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交流:从中感受到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从中品出怎样的年味?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2、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一)腊八节:1、在腊八节老北京人都干些什么?(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八蒜的特点: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出示课件)师:“色如翡翠”(强调)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好处呢?形象生动师:老北京的蒜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味道也很有特色,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色味双全。

(二)小年:你从哪些词能够看出孩子们兴冲冲渴望过年的心情?(三)除夕:本段是围绕哪一句写的?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师:下文都是紧紧围绕这一句写的,这在结构上叫做——总分(板书)师:文中哪些语句围绕着中心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节是热闹的?生:家家敢做年菜……(课件强调)。

师:谁来读?读出除夕的热闹,此时,咱们似乎听到了那一声声彻夜不绝的鞭炮声,似乎看到了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不时还能闻见从远处飘来的扑鼻饭香,说不定大家还能看见急冲冲赶着回家的行人呢!这些人为什么要“必定”(强调)赶着回家呢?师:是啊。

除夕之夜,合家团圆、欢声笑语,来,孩子们,看着大屏幕齐读本段。

让我们共同期盼新的一年的到来。

(生读)(四)初一:1、“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相同师: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生:除夕人们在家而大年初一走出家门拜年;师:除夕人们忙着做年夜饭,赶着回家而大年初一人们则悠闲的逛庙会、看美景……多自在。

来,喜欢过大年初一的孩子们咱们拿起课本来一起读。

(五)元宵节师:(出示课件)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课件图)同学们,元宵节上就只有这几种灯吗?还有么?细心的同学咱们可以看看标点符号。

生:还有。

因为有两个省略号。

(弹出省略号)师: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灯(课件补充)。

可见抓住标点符号也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经过你们这一描述。

此时的老北京已经变成了灯的海洋!读出你的开心。

五、总结,推荐作业:今天咱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我国民族风情各异,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习俗,在课下查查资料,咱们在下节课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他是怎样表达的?(引导学生从老舍的语句表达中找体味,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

”等。

分析这些句子,老舍是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语化”语言之中,从而表达他对年文化的热爱。

⒉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老舍的语言风格:(课件出示)(1)北京韵味。

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2)通俗明白。

如“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3)幽默诙谐。

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作者是怎样描述春节这一民俗的,你是从哪个方面理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如从腊八写到正月二十九,是从时间顺序来描写,而除夕、元宵写得特别详细,体现了有详有略的写法。

)总结用幻灯片显示: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有理地写春节的(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九);二是有详有略,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除夕、元宵节)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这样写使我们对灯火通宵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⒋希望同学们以后写作文也可以用时间顺序和有详有略的方法来记事。

三、学习“阅读链接”,对比学习(出示课件)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梁实秋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斯妤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四、总结,布置作业课堂小结: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回家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年轻一代摒弃繁文缛节,不太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