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考博真题名解
新龙辑录 第 1 页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不寐 多寐 痴呆
癫狂
痫病 胃痛 嘈杂 痞满 呕吐 呃逆 嗳 败呃
噎嗝
反胃 腹痛 痢疾 逆流 挽舟 虚坐 努责 噤口痢 泄泻 治泻 九法 霍乱
长,甚则一厥不醒而亡。 由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以经常 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不得卧、目不瞑) 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 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致的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 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 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 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多由痰火壅盛,迷乱心窍所致。 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患,以突然 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 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痫证、癫痫、羊痫风)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 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 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并见。 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 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特征。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病证,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 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多兼见。 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的病证。(哕) 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 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 呃逆之证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 多属于胃气将绝,元气将脱的危候,极易生变。 由于食道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噎 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可单独出现,但多为膈的 前驱表现。 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入胃,宿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表现 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特征的病证。(胃反) 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 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 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 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肠澼) 对外感挟湿陷里而成之痢疾,治以人参败毒散类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邪解 而里滞亦除,即前人所谓从表陷者仍当由里出表,如逆水挽舟上行之意。
时时欲便,但登厕努挣而不排便的现象,因痢疾病久伤及阴血所致。
痢疾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为脾胃运 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 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直下,病势较急。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 固涩。 指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证,表现为突然心腹绞痛,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 手足厥逆等。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新龙辑录 2015.01.11
感冒 伤风 重伤风 时行 感冒 咳嗽 哮病 喘证 肺胀
肺痈
肺痨
肺痿 心悸 惊悸
怔忡
胸痹 真心痛 厥证
感受触冒风邪,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特征。 感冒之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所致。(冒风、冒寒) 感冒之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所致。 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病证,病情较重,发病 急,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重,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 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以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 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 卧为临床特征。(伏饮、呷嗽、哮吼、齁鼻合) 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病证。临床表现 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 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支饮) 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症,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 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逐渐 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痨瘵、 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 多种肺系疾病日久不愈,以致肺气受损或肺阴耗伤,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长期反复 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 或劳累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之轻者,其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 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心悸之重者,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 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 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病证,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 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 喘促、汗出、面色苍白、脉结代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病证,轻者短时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昏厥时间较
新龙辑录 第 2 页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便秘 肠结 胁痛
黄疸
急黄 黄胖病
黄汗
积聚 鼓胀
眩晕
真头痛
雷头风 偏头痛 中风 真中风 类中风 口僻
瘿病 瘰疬 瘿囊 瘿瘤 疟疾
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 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证。 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失气和 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由于肝络失和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 的一种自觉症状(胁肋部:侧胸,腋下至第十二肋骨部)。 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泛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的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其中目睛 黄染为重要特征。 黄疸阳黄之重症,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或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 营血,而表现为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发斑、出血等危象。 由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气血,以致血虚不荣于色,而表现为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 黄带白,而目睛如故的病证。 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身体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伴有口中 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多由湿热内蕴所致,一般无目黄、 身黄等症。 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表现为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表现为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的病证, 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 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头痛的特殊重症,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常伴有喷射性呕吐、肢 厥、抽搐,病情危重,预后凶险,若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真头痛常见于现代医 学中因颅内压升高而导致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各类危重病症,如高血压危象、蛛网 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等。 以头痛如雷鸣,头面部起核块为特点,多为湿热夹痰上冲所致。 以头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的病证,多系肝经风 热所致。(偏头风)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 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㖞斜等症状。 有外邪侵袭而引发的中风病;(真中) 无外邪侵袭而发病的中风病;(类中) 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 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 罹患。 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 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 生于颈部的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 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日久兼 瘀血内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 情严重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感受疟邪,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
新龙辑录 第 3 页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疟母 牝疟 瘴疟 水肿 淋证 尿浊 癃闭 关格 走哺 阳痿 遗精 早泄
郁证
梅核气
虚火 喉痹
脏躁
血证 鼻衄 齿衄 经行 衄血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它季节亦可发生。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疟疾因素体阳虚寒盛,或感受寒湿诱发,则表现为但寒不热之症,即“牝疟”。 疟疾因感受山岚瘴毒之气而发者称瘴疟,可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症状,甚至发 生内闭外脱的严重后果。(疫疟) 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 病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排尿时无涩痛不利感为主症的疾患(乳糜尿)。 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 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 重病证。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以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为主症的病证,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呕吐物 可以是胃内的饮食痰涎,也可以带有胆汁,常伴有腹痛,最后出现小便不通。 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 生活的病证。 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 醒时精液流出的谓“滑精”。 指性交时过早射精甚至未交即泄的病,是男子性机能障碍的常见病证,多与遗精、阳 痿相伴出现。 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 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 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 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 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 易加剧。 多发于青中年或绝经期女性,缓慢起病,在精神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临床表现以精 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 詈喊叫等情志异常为主,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不发作时可如 常人。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出血量大者称“鼻洪”。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牙衄、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