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1届高考化学第二次质检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B. 手机上的锂离子电池在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C. 熟石灰和氯化铵固体混合反应可释放出大量的热D. 需要进行加热、点燃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2.用如图所示装置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是()A. 用甲图装置证明密度ρ(苯)<ρ(钠)<ρ(水)B. 用乙图装置分离酒精和四氯化碳C. 用丙图装置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 D. 用丁图装置比较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3.“84消毒液”用Cl2与NaOH溶液制备,可作新冠病毒消杀剂。
关于其说法错误的是()A. 可直接口服或肌肉注射B. 属于混合物C. 有强氧化性,用于环境消毒D. 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4.下列离子方程式的表达正确的是()A. 金属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2OH−=2AlO2−+H2↑B. NaHCO3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混合:HCO3−+H+=H2O+CO2↑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2+2H2O=2Na++2OH−+O2↑D. C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a2++2OH−+CO2=CaCO3↓+H2O5.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
由W,Y,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液态化合物甲溶于水后,可观察到剧烈反应,液面上有白雾形成,并有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向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析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Y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弱B. W与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 化合物甲已被用作某种锂电池的还原剂D. Z2W是某种氧化性弱酸的酸酐6.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聚氯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B. 戊烷有5种同分异构体C. 以淀粉为原料可以制备乙酸乙酯D. 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7.下列有关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分子式为C7H8B. 该分子中,共面的原子最多有12个C. 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加成产物的一氯代物有5种D. 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8.某小组拟采用电化学渗析法处理含大量磷酸二氢铵(NH4H2PO4)的废水,并提取化工产品氨水和磷酸。
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膜1为阴离子交换膜,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B. 左侧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C. 相同条件下,X、Y体积比为1:2D. 每转移1mo1电子理论上生成98gH3PO49.下列图示实验合理的是()A. 图甲证明非金属性强弱:S>C>SiB. 装置乙可用于检验有乙烯生成C. 图丙构成铜锌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D. 图丁可制备并收集NO2气体10.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mL1mol⋅L−1MgCl2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A. 100mL1mol⋅L−1NaCl溶液B. 100mL1mol⋅L−1CaCl2溶液C. 50mL2mol⋅L−1BaCl2溶液D. 50mL2mol⋅L−1AlCl3溶液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11.某校活动小组的同学拟用乙烯催化还原二氧化硫的方法来制取单质硫。
(1)甲组同学用乙醇脱水的反应来制取纯净的乙烯气体,其反应原理及制备装置(图1)如下:主反应:副反应:C2H5OH+2H2SO4(浓)→△C+2SO2↑+5H2O;C+H2SO4(浓)− △ CO2↑+2SO2↑+2H2O①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
②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可能是______。
③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2)乙组同学用甲组同学制得的乙烯并结合图2装置进行乙烯催化还原二氧化硫的实验。
①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装置G的作用是______。
②玻璃管中有硫及二氧化碳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用图3装置检验G中逸出的气体含有氧化产物CO2。
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G→______,证明G中逸出的气体含有CO2的现象为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7.0分)12.某化学兴趣小组以黄铁矿制硫酸产生的硫酸渣(含Fe2O3、Fe3O4、SiO2、Al2O3等)为原料制备Al2O3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1)过滤Ⅰ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2)滤渣Ⅰ是构成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它属于______氧化物(填“酸性”或“碱性”);光导纤维在强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断路”,试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
(3)滤液中加入足量H2O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2+完全转化为Fe3+,在此过程中H2O2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A.氧化剂B.还原剂(4)滴加NaOH溶液之前,溶液A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______(填离子符号),检验该离子的方法是______。
(5)滤液Ⅱ中通入足量的CO2,写出生成滤渣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6)滤液Ⅲ中溶质除氯化钠外,主要还有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该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13.根据盖斯提出的“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等的”观点来计算反应热.(1)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H=−2983.2kJ⋅mol−1P(s,红磷)+54O2(g)=14P4O10(s)△H=−738.5kJ⋅mol−1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相同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_____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______(填“高”或“低”).(2)已知反应:H2(g)+12O2(g)=H2O(g)△H1N2(g)+2O2(g)=2NO2(g)△H21 2N2(g)+32H2(g)=NH3(g)△H3利用上述三个反应,计算4NH3(g)+7O2(g)=4NO2(g)+6H2O(g)的反应焓变为______(用含△H1、△H2、△H3的式子表示).14.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____,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______。
(2)BF3与一定量的水形成(H2O)2⋅BF3晶体Q,Q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R:(图1)晶体Q中各种微粒间的作用力有______(填序号)。
a.离子键b.共价键c.配位键d.氢键(3)第一电离能I 1(Zn)______I 1(Cu)(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
(4)Ti晶体的原子堆积方式为六方堆积(如图2所示),则晶体中Ti原子的配位数是______,某Ti配合物的化学式是[Ti(H2O)5Cl]Cl2⋅H2O,1mol该配合物中含配位键的数目是______。
(5)石墨烯(如图3−a)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新型碳材料,石墨烯中部分碳原子被氧化后,其平面结构会发生改变,转化为氧化石墨烯(如图3−b)。
图a中,1号C与相邻C形成σ键的个数为______,图b中键角α______键角β.(填“>”、“<”或“=”);若将图乙所示的氧化石墨烯分散在H2O中,则氧化石墨烯中可与H2O形成氢键的原子有______(填元素符号)。
15.对甲乙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用该物质可合成其他物质。
已知:①1mol D与足量钠反应可生成1mol氢气。
②D、E、F每种分子中均中只含有一种含氧官能团。
③G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A→B的反应类型______,C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
(2)1molE和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3)D+F→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H比D的相对分子质量小14,H的同分异构体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有______种。
①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②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5)写出含苯环且含有−CH2Br基团B的顺式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吸放热反应和吸放热的物理过程以及原电池中的能量变化,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的掌握。
A.很多物理过程也伴随能量变化,如浓硫酸稀释时放热,但不是化学反应,故A错误;B.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手机上的锂离子电池在供电时,发生了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转化,故B正确;C.碱和铵盐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反应制取氨气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放热反应很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煤炭的燃烧,吸热反应有的也不需要加热,即不能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反应吸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A解析:解:A.钠在水与苯的界面之间,可知密度ρ(苯)<ρ(钠)<ρ(水),故A正确;B.酒精与四氯化碳互溶,应蒸馏分离,故B错误;C.洗气时导管长进短出,图中进气方向不合理,故C错误;D.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小试管中应为碳酸氢钠,故D错误;故选:A。
A.钠在水与苯的界面之间;B.酒精与四氯化碳互溶;C.洗气时导管长进短出;D.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操作、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A解析:解:A.“84消毒液”对人体有腐蚀作用,不能直接口服或肌肉注射,故A错误;B.“84消毒液”用Cl2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得到次氯酸钠、氯化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C.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可以用于环境消毒,故C正确;D.“84消毒液”用Cl2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得到次氯酸钠、氯化钠的水溶液,其中NaClO具有强氧化性,则有效成分为NaClO,故D正确;故选:A。
A.“84消毒液”对人体有腐蚀作用;B.“84消毒液”是NaCl、NaClO的混合溶液;C.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D.NaClO具有强氧化性。
本题考查了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4.答案:B解析:解:A.金属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离子方程式:AlO2−+CO2+2H2O=Al(OH)3↓+HCO3−,故A错误;B.NaHCO3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HCO3−+H+=H2O+CO2↑,故B正确;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2Na2O2+4H2O=4Na++4OH−+O2↑,故C错误;D.C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离子方程式:CO2+OH−=HCO3−,故D错误;故选:B.A.原子个数不守恒;B.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C.原子个数不守恒;D.二氧化碳过量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明确离子反应实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是解题关键,注意反应物用量对反应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5.答案:C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则X为Na;由W,Y,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液态化合物甲溶于水后,可观察到剧烈反应,液面上有白雾形成,并有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向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析出,气体为SO2,白色沉淀为AgCl,所以W是O,Y是S,Z是Cl,化合物甲为SO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