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
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
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
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
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以此为理念,采用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板块教学,我设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其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主问题板块教学的灵活运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本文重点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能当堂背诵。
抓住这点,我设计两个主问题:
①比较自己描写月色与作者描写月色有什么不同。
②结合自身体验与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面对明月,有怎样的感触。
“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
题或关键问题。
“主问题”研究与运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大量减少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碎问”和学生的“碎答”,从而形成对学生非常有训练力度的课堂阅读活动。
把握两个主问题,我形成了本课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借助与月有关的音乐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月色,并抒发赏月的感受。
(二)突破重点:以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比较法,探讨两个“主问题”。
①“同一轮明月,有人比喻成玉盘,有人觉得月光皎洁,月光粼粼,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他面对明月,又会怎样描绘?”
②比较一下,你们描写月色与作者描写月色有什么不同?
③欣赏同一轮明月,有的心旷神怡,有的潸然泪下,有的寂寞孤独,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他面对明月,又有怎样感触呢?
(三)小结归纳,熟读成诵
“板块式思路”,确切的说法是“板块式教学思路”。
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策划、安排课堂教学顺序与层次的理念与要求。
“板块式思路”的研究与运用,其意义在于让课堂教学过程清晰而又简明,让教学重点突出而又内容丰富,让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深入。
第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一上课,多媒体出现一幅清幽宁静的月夜图片,配上《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加上老师深情的讲述,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上课中,精美的FLASH视频朗读,不仅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还初步把握作者内心的感受。
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附着在明月图片上,不仅增强了学生记忆力,还突出重点。
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东坡突围余秋雨》课外作品的呈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在悠扬的《春江花月夜》的古筝伴奏下,学生深情朗读,最终熟读成诵。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把电、光、形、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促进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第三,学生才情充分展示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精神,本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学习,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之间互动充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在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让我击节惊叹。
譬如,面对配乐明月图,学生有的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只见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水面上,一阵阵微风拂过,水面此起彼伏。
洒
在水面上的月光也跟着荡漾起来,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这使我想起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情此景,我不禁潸然泪下。
”有的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只见玉盘似的月亮镶嵌在那深蓝的天空上。
这时,一阵清风微微吹过,湖面泛起点点波痕。
此情此景,我心旷神怡,宛如身在人间天堂。
”还有的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湖泊上涌动的波纹折射着粼粼月光。
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朦胧一片,天上的云朵也被圣洁的月光照得羞涩不已,躲藏在黑暗中,竹林影子也显得明显。
此时此景,我高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唉,真孤独······”。
在揣摩作者情感时,学生有的说“从这句话我读出了对他人的惋惜。
你看,人人都看到过月光、竹子和松柏,但却没像我们一样懂得欣赏美景。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说“我读出了悠闲、惬意之感。
你看,在如此美好的月夜,能和朋友一起欣赏,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我就有这种感受。
况且‘闲人’就是‘清闲的人’”。
还有的说“我不愿意称自己为‘闲人’,感觉自己是个寄生虫一样。
苏轼自称为‘闲人’,这应该有自嘲的意味。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此时的他们何尝不是一个才情满腹的小苏轼呢!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本课遗憾在于:
首先,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每位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而我在赏析、品味的时间多,读的时间少,对形成语感,达到当堂背诵造成了一定难度。
其次,本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而课堂时间有限,即使许多学生积极举手,但我因进度问题而忽视他们,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或多或少打消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
我曾听过吴丹青老师、赵谦翔老师、崔秀琴老师等的公开课,发现这些名师有一个共同点:自己讲的少,学生讲得多,有时,为了倾听更多的声音,甚至拖堂。
吴丹青老师说,她不忍心拒绝那一只只高举的手,那是热爱语文的点点希望。
他们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而我还停留在以教学进度为本的层面。
最后,板书虽重点突出,但过于单调,提不起学生记录的兴趣。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月色写月而无一月字——暗喻
如积水空明——新颖(轻点几笔,境界全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
感情闲人——惋惜、得意、悠闲(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联系自身)
抑郁、悲凉、自嘲(了解写作背景)
以上就是我在这堂课的几点反思,希望能修正不足,设计出更出彩的课堂,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不再谈“文言”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