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官桥历史悠久

官桥历史悠久

官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距今7300多年历史的北辛文化发祥地,“孕育”了造车鼻祖奚仲、脱颖而出的毛遂、养贤纳士的孟尝君、汉代儒宗叔孙通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境内各类文物古迹保护点7 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前掌大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西康留遗址、坝上遗址、北辛东北遗址、大康留遗址、后公桥遗址、西王宫遗址、轩辕庄遗址、前莱东南墓群),枣庄、滕州两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0余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近年来,官桥镇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北辛古韵”盖鼎、“古薛车正”雕塑,修复了毛遂墓、冒尖碑、孟尝君礼贤馆、北辛遗址双檐碑亭及丰山公园、孟尝君养士处、古驿歇马亭、大康留唐槐等10余处文化景点,彰显了官桥古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

对北辛文化,奚仲、叔孙通、毛遂、孟尝君等一批文化遗址和历史名人进行了网络域名注册和商标注册;对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整理,还聘请了专业广告设计人员精心制作了宣传光盘、宣传手册2000余套,全方位宣传推介该镇古文化,并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北辛遗址纪念馆。

目前,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院校邀请的知名专家已着手对开发“北辛文化旅游区”进行规划设计;投资100余万元铺筑的5公里旅游道路已建成;投资80余万元建设的北辛遗址石牌坊。

投资1000万元启动实施古薛文化广场升级改造,已委托北京华成博远设计公司完成规划设计,把原广场区域向南向西拓展打通,进
行全面拆迁整合,其中投资200万元的影剧院复新改造已完成外立面复古装修,广场拆迁工作全面启动实施。

通过实施城镇提升工程,切实打造集文化广场、文化展馆和文化中心“三位一体”的文化项目建设工程,使之成为群众的“会客大厅”。

为让文化的力量融入在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该镇成立了毛遂故里书画社、北辛文学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建设了文化大楼、影剧院、文化广场各一处;达到了5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32个村建设了文化大院,成立了10个民间曲艺队。

同时,该镇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书进村、送戏下村、送电影下村等活动;适时开展不同层次的文艺会演、书画展览、文体竞赛等文化活动。

去年以来,全镇送文化下村200余场次,送图书下村2万余册,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辛文化系列之一:官桥镇历史文化
官桥,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因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而享誉四海。

官桥,是山东省首批中心镇,因兴起了赶超的发展热潮而充满生机。

官桥镇位于滕州市南部,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8.1万。

官桥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素有“九州通衢”之称,
西邻104国道,东接济枣公路,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官桥火车站年吞吐货物量过千万吨,是滕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集中地。

官桥镇地下有煤炭资源,地上有沙石资源,工企厂矿井立,四万亩良田沃土,四季丰收景象。

在官桥镇辖区,有文物古迹保护点70多处,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树木、古石刻等,从古遗址的分布来看,全镇有7300年的北辛遗址一处,6500年―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遗址6处,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遗址1处,商周文化遗址13处,秦汉文化遗址20多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前掌大商周遗址、西康留大汶口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系列之二:古薛河―枣滕地区的母亲河
薛河,古称薛水,是鲁南一条较大的水系。

其源头出自枣庄市山亭区诸山泉,汇东江、西江二水,经山亭、西集、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等镇,入微山县境入于微山湖,旧经山阳湖入泗水,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是历史上最早的天然运河。

薛河是�滕地区的母亲河,两岸遍布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

她孕育了7300多年的北辛文化,繁衍了妊薛氏族,滋养了众多的古国古城――上游的小邾国倪犁莱城,中游的滥国昌虑城,薛国薛城,下游的上邳国虺城、戚城等。

北辛遗址简介
滕州市东南20公
里,官桥镇北辛村
村北首,薛河故道
南岸,面积约5万
平方米。

1964年全
市文物普查时发现
了这处遗址,1978
年冬至1979年春,
经中央考古队勘探
发掘,发掘面积
2600余平方米,出
土文物有石器、陶
器、骨器、蚌器等
2000多件。

由于北
辛遗址具有其特有的文化面貌,比山东省已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是迄
今泰岱以南黄淮地区东夷民族的文明源头,因此在1982年被中国社科院命名为
“北辛文化”,并被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被山东省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是年,由官桥镇政府和北辛村共同投资20万元建起北辛遗址纪念馆双
檐碑亭,2006年5月该遗址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遗址距今已有734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新石器时代最早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最兴盛阶段,也就是说当时是妇女当权,老娘们当家作主的社会。

当时这里的部落是一个原始共产主义大家庭,大家有活同干,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共当,男爷们出门打猎捕鱼,收入没保障,同时生命也朝不保夕。

而妇女呢,除了养育孩子之外,把往日打猎多余的部分动物圈养起来,让男士们何时回来都
有肉吃。

从北辛遗址出土的家猪型动物残骸来看,动物驯化和家庭饲养已近雏形。

妇女们还把野草籽采集起来,垦地播种,收割储存,就有了粮食,使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从北辛遗址的窑穴中出土的碳化的谷物,说明了粮食的存在,从出土的石铲、石刀、蚌镰、鹿角锄来看,说明了当时的原始农业已具规模,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出土,说明了当时石器能把收割的庄稼脱粒去壳,还能把粮食磨成面粉,是很先进的生活工具。

妇女们还把很多秸秆的粗纤维用陶纺轮织成麻片粗布,用骨针连缀成衣服,步入了文明阶段。

北辛先民们当时使用的陶器,如陶鼎、壶、盘、钵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制作上讲究美观,还有一件陶器的底部,发现了酷似鸟足的刻划符号,被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称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瞩光”。

北辛人发明的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都具有较高水平,也就是说北辛先民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为祖国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