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二历史试题(完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表格中。
)1.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2.《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此记载体现了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4.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5.《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材料中的“他”是( )A.程颐 B.王阳明 C.黄宗羲 D.李贽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重视教育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7.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李约瑟强调的是 (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8.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9.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10.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C.宋词和元曲 D.话本和小说11.下列近代重要的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资政新编》②《海国图志》③《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④《孔子改制考》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12.《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
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 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 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13.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
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民主政治的重要性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14.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15.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问题时,“一点一滴”进化式的改造社会。
他反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而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
此学者应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蔡元培16.“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C.两类矛盾学说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17. 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 )A. 开放的民族意识B. 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C. 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D. 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18.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B.初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9.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知识即美德”。
这种差异反映出(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20.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经典的名言,如“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性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这些名言共同体现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美德即知识 B.认识你自己C.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21.“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状态或半睡眠状态。
”这段话所揭示的实质是()A.中世纪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 B.宗教思想对人们意识形态的统治C.科学技术的落后 D.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失落22.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 A.否定教会的作用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C.宣扬等级观念 D.宣扬了民主自由的思想2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请伏尔泰做客,自称是“启蒙运动的朋友”,并推行“开明君主制”,这说明()A.受启蒙思想影响,有革新政治举动 B.是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开端C.企图分化瓦解启蒙运动 D.标榜伪装,是封建专制的遮羞24.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
”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D.康德25.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较,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对天主教会发起了摧毁性的冲击B.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C.以理性主义思想来观察社会现状D.号召广大民众投身资产阶级革命26. “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B.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C.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27.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A.《农政全书》 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 D.《各国律例》28. 当今世界不分国家、不分地区,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公民。
“地球村”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最重要条件是( )A.原子能工业的兴起 B.遗传工程的发展C.因特网的发展 D.航天事业的发展29. 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格斯所述的现实最有可能导致下列哪一作品产生( )A.《巴黎圣母院》 B.《安娜•卡列尼娜》C.《老人与海》 D.《母亲》30. 艺术是时代精神和风俗的一定反映。
关于下列四幅画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国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中国文人画《富春山居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抨击了俄国的落后和残酷,是标准的现实主义绘画C. 梵高的《向日葵》体现了绘画进行色彩时结合了当时光学研究的成果D. 《格尔尼卡》采用了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两大派画技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罪恶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此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主张?(5分)(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3分)(3)据材料三,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32.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它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又曲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