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8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18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治:小承气汤主之----轻下热结,以和胃气 补叙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太阳病误治伤津致热结成实的证治(250)
若吐——胸膈无痰 太阳病 太 阳 误 治 邪 传 阳 明 若下——肠无燥结 若发汗——汗出过多 微烦——热邪尚轻 证候 转属阳明 小便数——津液下泄 误治伤津
阳 明 病
若能食:胃气素强,感受风邪 病从热化,阳邪能消谷 不能食:胃气素弱,感受寒邪
名中风
名中寒
病从寒化,阴邪不消谷
1.试探法运用 目的:以测燥屎成否
条件:不大便六七日,潮热腹满痛等证尚未显著,阳明腑实证
成与未成,难以决断之时,以小承气汤试探之。 方法:(1)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是肠中有燥屎,因小承气 汤药力不足,只能推动矢气之故,需用大承气汤攻下。 (2)不转矢气,大便先硬后溏---燥屎未成,不可攻之 2. 3. 大承气汤运用指征:潮热、大便硬 误攻变证:损脾伤正---腹胀满不能食,饮水则哕
大便已硬—里热炽盛,燥屎已成 治疗 : 大承气汤主之---峻下热结 (续后)
(续前) 禁 例 其热不潮---里热未盛,燥屎未结 处理-----未可与承气汤 (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汗多,微发热恶寒----表证未罢
缓 证 下 治
其热不潮----燥热不甚
腹大满不通---痞满显著 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便因硬——肠液减少
治:与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其病即愈
3.大承气汤证
辨阳明病下后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238)
初治:下之——下法不当,热重药轻,燥结未去
阳 明 病
可攻
心中懊恼而烦——腑热未去,上扰胸膈 胃中有燥屎者——腹满谵语,腑实复聚
不可攻: 初头硬,后必溏——非燥屎阻结 辨证:若有燥屎者——腑热结实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五)下法禁例
• • • • • • 津亏便秘者(203) 伤寒呕多,病机向上,无腑实证者(204) 病位偏上者---心下、胃脘部(205) 邪热郁于经,腑未成实者(206) 表邪未解而发热恶寒者(189) 胃中虚冷而不能食者(194)
三、阳明病寒证
•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 (原文190/P240)
治则:泻热润肠通便
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秘证
(原文245/P229)
阳脉微—浮取脉微,正虚邪轻 ( 汗出少---正胜邪微,微汗可解,为自和。 一 ) 汗出多—多汗伤津,里邪反实—是为太过 ( 阳脉实—浮取脉实,邪盛于表 二 ) 因发其汗-一表实发汗,汗彻即可 出多者—多汗伤津,必致病变,亦为太过
脉 证 病 人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证 (239)
不大便五六日——里有热邪
绕脐痛——燥屎壅结,腑气不通 病人 烦躁——浊热上扰,神志不宁 发作有时——腹痛烦躁,时时阵发 此有燥屎——燥屎内结,故不大便
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215)
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241)
治疗经过:大下后——虽经大下,热实未尽
六七日不大便——数日之后,热邪复聚
2、证候
(1)阳明腑实,见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252) 病程: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伤寒 证候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大便难——阳明腑实内结 身有微热——肌表热不高,热邪内结深伏
病机:燥热亢极,真阴枯竭
治疗:急下
(2)阳明腑实,见有发热汗多(253)
发热(持续性) 汗多(大汗淋漓)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阳明病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248)
原发病:太阳病
病程:三日
病 人
但初硬后溏----肠燥脾弱,里热不盛-----不可攻之
(续前)
误治变证 (1)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中气受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运化障碍 (2) 其后发热者---下后伤阴,余热复聚
重申戒语
必大便硬而少者---热邪轻,结便少----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误攻则生变
总结:
1.
鉴别:
阳明腑实证
病机:燥热与肠中宿滞结为燥屎,腑气不通(实证,重在阳明) 证候: 便秘、腹胀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汗出,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秘、胀、痛、热、汗、谵)
治则:攻下腑实,荡涤积滞
脾约证
病机: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以致肠燥便秘(虚实夹杂,重在阳明 太阴功能失调) 证候:便秘、无多大痛苦,口渴、舌干苔黄脉细数
病人 现在症 烦不解——邪热上扰 腹满痛——腑实壅滞
诊断:有燥屎 审证求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宿食未尽, 燥实复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燥结,邪去正复
腑实内结,大便乍难乍易的证治(242)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证候
病人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微热——邪热深伏 喘冒——邪热迫肺,上扰清宫
伤津热结—大便硬少---小承气汤和之
辨阳明实证时大、小便的关系 (原文251/P236)
二三日 脉弱---弱而不实,正气不足
无太阳证---恶寒发热//柴胡证---寒热往来
病 人
烦躁---热邪入里,上扰神明 心下硬---积滞内阻,秽热不行----必不大便 至四五日 虽能食---胃气未伤,食亦不多
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胃气—令小安
(大便得通,烦躁稍止) (续后)
(续前)
至六日:若仍不大便---与承气汤一升----加重药量
六七日:
尚未可攻 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 后必溏---燥结未成---攻之必溏 可攻者 须小便利---津渗膀胱 屎定硬---肠中枯燥
宜大承气汤---去热除燥,通积泻实
根据小便情况来推测肠燥便硬的程度
6、运用:急腹症、感染性休克并脑水肿、脑疝
原文第255条: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腹满不减——肠中燥屎,阻滞不通 证候 减不足言——即使稍减,不足言减
阳明病
治疗:当下之——腑实燥结,当用攻下 方:宜大承气汤——热实得泻,腑气得通
256:辨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脉证治法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里热亢极,逼津外亡
(3)误汗伤津,旋即腹满痛者(254)
特 点
发展迅速,病程短
病情重,硬满疼痛拒按
热炽津竭,来势凶猛
3、条件:阴津重伤,有可下证
4、目的:急下腑实,以保存阴液 5、对急下存阴的探讨:
(1)排除肠腔有害物质,从根本上扭转病情恶化趋势
(2)降低肠内压,改善微循环
(3)使消化腺分泌功能趋向正常
(原文203/P236)
病史:本自汗出---阳明里热,迫津外出
医更得发汗,病已差----本病虽愈,重汗伤津
现在证:尚微烦不了了---肠燥热扰
阳 明 病
此必大便硬---津伤便结 问诊知原:当问其小便日几行---借以明确水液情况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津液偏渗膀胱 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小便量少,肠液增多 机理:今为小便数少----津液不偏渗膀胱 以津液当还于胃中---胃肠津液,逐渐充足 故知不久必大便---里气已和,硬便得润
(四)下法辨证 (原文208/P234)
辨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大、小承气汤证的区别
脉迟---燥屎壅塞,气血受阻,脉道不利 主 汗出不恶寒—阳明外证 阳 证 身重---热盛伤气,且燥实内阻,气机壅滞 明
病
短气、腹满而喘---腑热壅滞极甚,上逆犯肺 潮热---邪归阳明,燥热结实
手足濈然汗出—肠胃燥实,热迫津液,外应四肢
结 果
太过者
阳绝于里---阳热内盛 亡津液—阴液外亡
大便因硬
承上条反复辨析胃热津亏之脉证
(原文246/P229 )
脉象 浮—为阳气盛 芤---为阴血虚
病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机
浮芤相搏---阳盛阴虚,阴不和阳 胃气生热---津液愈伤,胃热愈炽 其阳则绝---阴津虚亏,阳邪盛极
总结:
247条讨论麻子仁丸脉证病机
245/246条
不能卧——气喘,头重,睡卧不宁
决诊:有燥屎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与预后(212)
辨表里虚实证是否当下(217)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220)
252、253、254条:阳明三急下证
1、含义: 急下:指用峻烈的攻下法(治法)
指病情危急,有可下证,需紧急攻下,刻不容缓(病情) 急下存阴:急引火热之邪从大肠而出,使津液不致尽劫
治疗经过:发汗不解——非表证不解,乃病邪有传变之势 蒸蒸发热——内热较盛,向外蒸腾 主证 属胃也——太阳转属阳明,燥结成实
当见秘、胀、烦、谵、脉滑数(补)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疗: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肠通便(缓下)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伤寒
(外感病)
从汗多、脉象辨识病证转属阳明
补充麻子仁丸证病机(胃强脾弱/胃热津伤)
脉证(浮涩/浮芤;大便硬、小便数/汗出多)
(三)导下法
原文233/P232
自汗出—津液外泄
证 阳 明 病 治
若发汗—津液重伤 小便自利----津液下泄
为津液内竭---汗利耗阴,体液内亏
虽硬不可攻---肠燥便硬,非阳明热实 当须自欲大便时 蜜煎导通之---润燥导引 土瓜根汁导/大猪胆汁导—清热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