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方法和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方法和要求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判据
第三节 工程分析
作用:
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多方案选优依据、项目 环境可行性决策依据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用于环境影响识别 ,污染源强数据……
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物料衡算、 清洁生产审计
工程分析的内容
采用图表及文中结合方式,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组成、主要 工艺路线、工程布置及与原有、在建工程的关系。
通过对建设项目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 、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 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5)交通运输
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 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 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6)公用工程
给出环境保护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9)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对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
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
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 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公路包括道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
二、公路工程的类型
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公路和改扩建公路两类; 按工程类别,分为公路、单独公路桥梁和单独公路隧道三类。 根据具体项目的工程内容、性质、规模、方案的不同,后两类工程建设项目往
往包含在公路项目之中,即一个公路项目可能他含有公路、隧道、桥梁或水底 隧道等于项目。
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 、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7)非正常工况分析 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
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 种类、成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 等。
8)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 按环境影响要素分别说明工程方案已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
公用工程 非正常工况 环保措施和设施 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1)工程基本数据
建设项目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储运装置、平面设置,主要 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 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 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 ;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 及总投资等。
3)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特 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 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 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 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长 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4)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
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 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 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分;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 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能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 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
改扩建及异地搬迁项目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 标情况、存在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 、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绿化以及料场、苗圃等 用地办属于公路用地。
拆迁
公路是缩短空间距离和加强对象间联系的地表构筑物,具有线 性和连续件的特征。这决定着公路需要穿越它可能遇到的系统, 包括城市、农村、沙漠、草原、森林等,需要拆迁沿线触及的房 屋、电杆、电信线、电力线、电线、水渠、管道等。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 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工 作 程 序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A)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 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 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 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导则、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B)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 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 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 分。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 分依据。 C)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 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 工厂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 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公路项日的工程数量除路线长度、桥涵数量与长 度、隧道数量与长度、立交数量之外,还有公路用地 面积、拆迁量、土石方数量和防护工程量等,
后四者是环评中应关注的重要因素,这些数量的 多少直接关系到环境影响的程度。
公路用地
公路用地产权的范围,是指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 水沟时为路堤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 水沟时为坡项)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 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 公路用地范围。公路环评中常见的“红线”概念即指公路用地产 权范围。
线形
公路项目在设计中,为了保证车辆安全,对线形有一定的要求。
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指在公路的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 的宽度。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 ,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午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 带、错车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各级公路路 基宽度规定见表1-2-6。
五.主要工程数量
非正常工况排放:包含事故排放(有一定概率)、设备不达标的异常排放
(二)基本要求
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根据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 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对于建 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 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要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 需要和精度要求,并应进行分析、复核校对后引用。
(3) 项目总征地面积
总征地面积包括开发项目用地和代征地(含代征绿化用地和道 路市政等用地)
(4) 总占地面积
总占地面积由主体工程、公共设施、道路、公共绿化地等几 个部分的占地面积构成。
(5) 总建筑面积
凡是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 浓度等,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
对于不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可以据此直接 作出否定的结论。
对于项目的直接环境效益,可以作出肯定的结论。
(三)实际工程简介---公路工程
一.概念
公路是连接城市、乡村和丁矿基地等的地表构筑物,它主要供汽车行 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具有线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公路工程 则是以公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 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
对建设项目的全部组成和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 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程度、方式等进行分析与说 明,突出重点;并从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及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出发,分 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工程分析的内容
(一)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
工程基本数据 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原辅材料、产品、废物储运 交通运输
三. 工程项目基本组成
四.主要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要求越高,对环境的扰动可能越大。如山岭 区修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越高,设计指标越高,转 弯半径越大,公路展线片地越多,山体的开挖量一般 也越大。
交通量 车速 线形 路基宽度 设计洪水频率
交通量
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公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交通 预测值是根据交通调查资料和发展规律,推算出的地区或路线、 路段等未来交通量
土石方工程及取弃土场
公路建设的土石方工程量往往体现项目的建设难度,山岭地区 一般土石入量大,工程艰巨,而平微区土石方工程量小,工程难度 相应较小。在设计和施工中 一般要求尽可能做到填挖平衡,以减少 弃土或取土数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当不能做到纵向平衡调运时,需设置取土场和弃土场。取土场 的位置及数量应满足土质、工程量、服务范围的要求;弃土场的位 置及数量应满足工程弃方量及服务范围的要求。它们同时必须满足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
房地产开发项目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住宅、写字楼、酒店、 公寓、商业、金融等建筑工程,以及与之配套的给水、排水、供 热、供气、通讯、交通、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工程。
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虽然使用功能各不相同,但是从其对 环境的影响而言,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们在建设过程中和建 成后有自身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带给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另一方面这类建设项日自身是居住、休闲 、工作的场所,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又属于被保护的对 象。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但要评价它们对外环境产生的影 响,同时还要评价周边环境对它们建设的适宜条件和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确定公路等级的各汽车
代表车型和车辆折算系数见表1-2-5。应当注意,这种车辆换算是 根据车辆出用公路的面积确定的
车速
车速分为设计速度和实际运行速度。 设计速度是公路设计时确定几何线形的基本要素,它是在气象
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公路本身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 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实际运行速度是 驾驶入员安全驾驶车辆行驶的实际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