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类型和体裁)、内在形态(文本层次和审美呈现方式)、外在形态和内在形态融合而成的经典形态(叙事和抒情)已计划与特色(风格)。
第九章1、诗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2、小说与剧本的异同?(用自己话概括,意思对即可)同:对现实生活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异:小说的特点,(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人物是小说的原动力”,它不像剧本那样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主要以人物台词展现性格。
小说可以具体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戏剧情节的完整性与小说相似,但远不及小说复杂丰富。
小说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应更广泛地生活内容,而喜剧确守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反映复杂的人物关系。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小说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戏剧要受舞台时空的限制。
戏剧以人物对话为主,一般不注重环境的描写。
剧本的特点,(1)浓缩的反映现实生活。
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浓缩型,与小说的篇幅的随意性相比,戏剧的时空是狭小的、不自由的。
例: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只用屈原一天的思想、行为、遭遇就反映了屈原一生的生活命运。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较小说而言,剧本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尖锐、剧烈。
戏剧的发展情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行,不能像小说一样不慌不忙的展开。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是塑造形象、展示矛盾的基本手段。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利用叙述人的话语直接叙述生活事件,而剧本只能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
第十章1、文学言语层面(这里只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点(除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艺术世界的逻辑不同于现实世界,文学言语也不同于普通言语,它指向文本的艺术世界,有事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例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显违反客观事实,确属内指,即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所表达的重点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在人们内心世界引起的体验,所以是佳句。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花和鸟,已被伤感的、悲戚的心情所浸染,人们仿佛可以拧出情感的汁液来,因此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3)文学具有阻拒性。
文学言语要力避语言的“自动化(过分熟悉不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虽不合语法,打破常规,却能引人注意,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我们新鲜,我们净朗……火便是他,火便是火……”这些句子看似不通,却更有力的表现出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
但阻拒性言语不能滥用,要掌握“度”。
2、文学形象层面(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清代文论家章学诚把形象分为两种,即物象(客观存在)和作品中的形象(主观创造)。
“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
这就说明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是二者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另一方面又来源于生活,比现实更加真实。
作品的日月山川、草木虫鱼可以通人性,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
读者并非觉得荒诞反而随之悲喜忧欢。
相反若作家写成流水账,人们反而责怪。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要“合情合理”。
“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合情”,之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情实感,真诚的意向。
在形象创造中,客观真理与主观感情发生矛盾时,遵循“牵理就情”。
总之,文学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二者统一。
马致远的《天净沙》首先表现为一种现象的、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画面,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落魄天涯、羁旅异乡,失意文人的真实写照。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作者告诉我们它的特征::他是林姑妈的女儿,她美丽、纤弱多愁善感等。
这些都是确定的。
但它具有怎样的气质神韵,怎样的相貌作者的描写又是不确定的。
另一方面,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是文学形象更富于魅力。
3、文学典型(名)定义:作为为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首要的基本的特点)(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一方面典型性格实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任务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水浒传》中的林冲,作者通过“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让它与环境发生强烈地冲突而被一步步逼上梁山。
(2)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也可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如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把法庭变成讲台(高尔基《母亲》),把监狱变成战场(《红岩》)等。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还相互依存。
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5、意境。
定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情境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
是已经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文学小言》“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情景交融有三种类型:A.景中藏情式。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都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但实际上句句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B.情中见景式。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你了解作者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后,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
C.情景并茂式。
抒情写景浑然一体。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意境包括两个部分:“如在目前”较实的部分,“见于言外”较虚的部分。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而虚境则是又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例《游园不值》中写一枝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引发作者对满园春色的联想,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的空间;由于红杏探头墙外,引发作者哲理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便是虚境。
但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即“虚实相生”。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它虽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
司空图认为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不仅有韵内之韵,还有韵外韵等。
6、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通过商品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莎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虫的意象,深刻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象征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手段。
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荒诞”有两层理解。
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
比如埃及狮身人面像,华沙美人鱼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
其二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
如《等待戈多》中流浪汉等待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未来充满期待的荒谬。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创造过程中,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具有严格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如李商隐的无题诗成了千古诗谜,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作玄秘莫测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7、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第十一章1、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文学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社会是通过人们相互间的关系、行为而形成和发展的,对现实的把我必须是对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的把握。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实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文学的叙述话语则不然。
(《西游记》的例子)2、叙事的构成。
(1)叙事内容,只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事话语,即叙述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3、叙述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4、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抒情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5、抒情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6、(名)抒情特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一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另一种是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还有一种是作者作为叙述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
第十三章1、(名)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
3、风格的简分法和繁分法。
简分法:“刚”和“柔”。
繁分法:“八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4、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1)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及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
(2)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消费不仅指文字阅读和纸质消费,而且包括视听阅读和电子网络文学的阅读,出现了所谓读书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
(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扶持和生产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往往能“创造”出高品位高境界的文学读者,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