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4,文学史文学史以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它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之间的沿革和更替,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掌握一般规律,进而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可以是文学的通史,如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可以是文学的断代史,如中古文学史,19世纪文学史等,也可以是文学形态的分类史,如小说史,戏剧史等,还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交叉,如中国诗史,英国戏剧史等。
5,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应用学科,是文艺学中直接参与具体文学活动的一个分支,它需要依靠文学理论的背景,运用文学理论所提供的观点、原则和方法直接剖析和评价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和提高创作水平,引导读者正确把握作品和提高鉴赏水平,同时也要研究文学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促进文学研究的发展。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1)学科归属: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2)对象任务:文学理论研究什么?目前有很大的争论,争论主要有三派:第一,传统派,这一派力量最强大,基本上是些已经完成学术原始积累的老泰斗,如董学文等。
这一派认为文学理论应只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问题,应在自身的体系内不断发展。
反对美学化或文化化的文学理论;第二派,泛文化研究派,认为文学理论研究文化现象,提倡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这一派以陶东风、王一川等为代表;第三派,折衷派,认为文学理论要研究文学,但要揭示出现实的文化精神,使自己成为“文化诗学”。
这一派最出色的代表就是童庆炳。
我们认为,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就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文学四要素”并不完美———在艺术活动的全程中至少还缺乏两个必要的环节,即传播媒介和批评家。
也就是,文学活动包含的要素不是四个,而是六个。
我们认为,文学理论的任务应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传播媒介、批评家等六个要素以及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3)学科品格: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视角和方法有很多,而从不同的视角和采用不同的方法,文学理论往往会展示不同的形态。
主要有7种形态:第一,认识论角度,文学反映论(文学哲学)。
第二,心理学角度,文学心理学。
第三,语言符号学角度,文学符号学。
第四,信息传播学角度,文学信息学。
第五,社会学角度,文学社会学。
第六,价值学角度,文学价值学。
第七,文化学角度,文学文化学。
划分的依据是: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3,怎样理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和民族性品格(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之关系)。
所谓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就是文学理论应该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语境。
就目前而言,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就是要与世界文论接轨、对话交流,融入全球化进程。
但是,融入全球化,与世界文论对话交流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保持中国文论的民族性。
民族性,这是中国文论的身份证,凭着这张身份证,世界文论才能识别出中国文论,使中国文论占有一席之地,在交流对话中有平等的话语权力。
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论保持民族性并不容易,因为它时刻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抑或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推行的文化殖民的压力: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入侵的机会,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如此。
不过,随着人类政治理念的不断进步,单纯运用传统的赤裸裸的军事干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已不合时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终走上了推行文化殖民、谋求“文化霸权”的文化帝国主义道路———力图利用传播媒介、文化交流等现代信息技术,把自身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输送到其他国家,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心灵观念等,在深层次上打破这些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从而达到最彻底的同化、征服。
为了顺利实施文化殖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宣扬一种普世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宣称为了建构一种跨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的单一同质的全球文化,必须消灭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
虽然这种同质化的宣传得到抵制,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大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有文化都还是不可阻挡地被纳入了一个同质的“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
民族文化受到文化殖民的严重影响,民族文学也自然不能避免。
普世主义者不仅宣称要建构单一的“全球文化”、“世界文化”,而且还宣称应该要建立“全球文学”或“世界文学”。
关于“世界文学”,歌德和马克思早就有所论述。
但同是倡导“世界文学”,歌德和马克思与普世主义者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普世主义者主张取消民族文学的独立性,歌德和马克思则主张在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建构世界文学。
歌德认为各民族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民族特性,民族文学也有自己的特色。
各民族文学要发展,需要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学习,以自己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走向世界文学的新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从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角度论述了世界文学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的精神生产都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已经不可能,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我们认为,世界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
相反,各民族文学更应该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学养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
各民族文学只有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才能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指导下的、近现代最科学、最革命的文学理论。
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及其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丰富和发展,现已成为完备的文学理论体系。
从性质上说,它是无产阶级的文学理论,但集中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学理论的科学成果。
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了文学活动论、反映论、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等。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人的生活活动”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3,文学反映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就这种活动的具体性质来说,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马恩所阐述的这个原理被运用到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史对于生活的反映,然后文学反映论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为直接和鲜明的表述。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艺术活动称作为“艺术劳动”,后来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之为“艺术生产”。
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有多重意义:(1)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2)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3)专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都是为了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有商品的属性,即艺术生产成为一种商品生产,艺术品本身成为商品。
我们认为主要指(1)(3)两种意义。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1)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2)当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完整的概念,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是对于马克思文学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