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 多级放大电路
图06.01差分放大电路
二、 差分根放据大规电定的路正的方向,在一个 输果输入所入端得反和加到之输上的,一输出如定出果方极信所式性 号得的 极到信 性的号 与输, 其出如 相
差分放大电同信路,号一则的般该极有输性两入与个端其输称相入为反端同,:相则输该入输端。 同相输入端,入端称为反相输入端。
反相输入端。
ib1
b
β1ib1
(1+β1)ib1
ic
c
(1+β1)β2ib1
(1+β1)(1+ β2)ib1
c
ib ic
b
ie
e
e
等效后的型号:与第一管型号相同 等效后的参数:
1 2
rbe rbe1 1rbe2
条件:1)使各管均能处于放大状态,满足三极管Q 点合适条件;2)FET+BJT,应特别注意分析UGS的 正负和 IG=0的情况。 注意:必须使各管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才能组成 复合管。
多级放大器可使放大倍数提高,但是靠牺牲 通频带来实现的。通频带将在频率响应中介绍。
3.3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3.3.1 复合管放大电路 3.3.2 差分放大电路 3.3.3 直接耦合互补输出级 3.3.4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3.3.1 复合管放大电路
一、复合管(Dartington管)
(一)、为什么要组成复合管? 1、用以提高输入电阻和电流放大系数。 2、在电路结构有时需要组合器件。(运放输出级) (二)、复合管的结构和参数 1、结构如图所示
Rs
VEE VBE
(1 )2Re
IC = IB
VC = VCC ICRc VE = 2ICRe VEE VCE = VC VE VB = VE +VBE
由IB的计算式可知,Re对 一半差分电路而言,只有2 Re 才能获得相同的电压降。
图06.03双电源差分放大电路
3.3.2.3 差分放大电路的动态计算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vd
②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图06.05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Avd
Rc 2Rs
// RL rbe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因只利 用了一个集电极输出的变化量, 所以它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是 双端输出的二分之一。
这种方式适用于将 差分信号转换为单端输出 的信号。
现以图07.05的两级放大电路为例加以说明, 三极管的参数为:
1=2==100,VBE1=VBE2=0.7 V。计算总电压
放大倍数。 用输入电阻法 计算。
图07.05 两级放大电路计算例
用输入电阻法求电压增益
(1)求静态工作点
I BQ1
=
(Rb1
//
V 'CC VBE Rb2) + (1+
Ri1 =rbe1 // Rb1 // Rb2 =3.1//51//20
=3.1//14.4=2.55 k
Avs1
=
Ri1 Rs + Ri1
Av1
2.55 (58.3) 1 2.55
41.9
Avs Avs1Av2 41.9 (153.6) 6436
对于多级放大电路可认为:前级是后级的信 号源,后级是前级的负载。
3.3.2.2 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计算
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如图动06态.03计所算示。方由法于与接基入负本电放源大,电
路基本相同。为了使差所分以偏放置大电电阻路Rb可在以静取态消时,改,为其-输VEE入端 基本上是零电位,将R和e从Re接提供地基改极为偏置接电负流电。源基极-电V流EE为。:
IB
=
第3章 多级放大电路
3.1 多级放大电路概述 3.2 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3.3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3.1 多级放大电路概述
[问题提出] 前面所述的单管放大电路,在实际运用中各
项性能指标很难满足要求,所以需要采用多级放 大电路,来满足实际要求。
多级放大器级间耦合的条件是把前级的输出 信号尽可能多地传给后级,同时要保证前后级晶 体管均处于放大状态,实现不失真的放大。
Ri2 )
100
(5.1// 3.1
2.8)
58.3,
式中Ri2 rbe2
Av2
=
(Rc2 //
rbe2
RL )
100 4.3 2.8
153 .6
Av Av1Av2 58.3(153.6) 8955
如果求从VS算起的电压增益,需计算第一 级的输入电阻
3.输入电阻与输出电阻: Ri =?Ri1 , Ro =? Rno
4. 多级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在求分立元件多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时有两种处理方法。
输入电阻法 开路电压法
一是将后一级的输入电阻作为前一级的 负载考虑,即将第二级的输入电阻与第一级 集电极负载电阻并联。
二是将后一级与前一级开路,计算前 一级的开路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出电阻,并 将其作为信号源内阻加以考虑,共同作用 到后一级的输入端。
一、差模状态动态计算 二、共模状态动态计算 三、恒流源差分放大电路 四、差分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
一、 差模状态动态计算
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工作状态分为四种: 1.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双----双) 2.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双----单) 3.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单----双) 4.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单----单) 主要讨论的问题有: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差模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2)求电压放大倍数
先计算三极管的输入电阻
rbe1
=
rbb
(1
)
26(mV) I E1 (mA)
300 101
26 Ω 0.93
3.1kΩ
rbe2
=
rbb
(1
)
26(mV) IE2 (mA)
300
101 26 Ω 1.04
2.8 kΩ
电压增益
Av1
=
(Rc1 // rbe1
VE2 VB2 VBE2 7.26 0.7 7.96V
IEQ2 ICQ2 (VCC VE2) / Re2 (12 7.96) / 3.9 4.04/ 3.9 1.04 mA
VC2 ICQ2Rc2 1.04 4.3 4.47 V
VCEQ2 VC2 VE2 4.47 7.96 3.45V
应认真加以解决;阻容耦合使前后级相对独立,静态工作 点Q互不影响,可抑制温漂;变压器耦合可实现阻抗变换 (不常用)。
3.1.2 零点漂移
零点漂移
是三极管的工作点随时间而 逐渐偏离原有静态值的现象。 产生零点漂移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影响, 所以有时也用温度漂移或时间漂移来表示。 工作点参数的变化往往由相应的指标来衡量。
怎样来衡量实际效果呢?
因此提出了共模信号的概念,由于温漂的变化
作用于电路的两部分,且T1、T2的 ic变化相同,可
看作在两个输入端同时输入一对极性相同、幅值相 同的信号的结果。
于是引入共模电压放大倍数来衡量放大电路抑 制温漂的能力。
(1) 共模放大倍数Avc
计算共模放大倍数Avc的微变等效电路,如图 06.08 所示。其中Re用2Re等效,这与差模时不同。 Avc的大小,取决于差分电路的对称性,双端输出 时可以认为等于零。
)
Re1
3.38 0.7 (51// 20) 101
2.7
mA
= 0.0093mA = 9.3 A
I CQ1 IBQ1 0.93 mA
VC1 VB2 Vcc ICQ1Rc1 12 0.93 5.1 7.26 V
VCEQ1 = VCC ICQ1 Rc1 (ICQ1 IBQ1)Re1 Vcc ICQ1(Rc1 Re1) 12 0.937.8 4.7 V
电抗性元件耦合 级间采用电容或变压器耦合。
电抗性元件耦合,只能传输交流信号, 漂移信号和低频信号不能通过。
根据输入信号的性质,就可决定级间耦合电路的形式。
耦合电路的简化形式如图07.01所示。
(a)阻容耦合
(b)直接耦合
(c)变压器耦合
图07.01 耦合电路的形式
直接耦合或电阻耦合使各放大级的工作点互相影响,
3.1.1 耦合形式
3.1.2 零点漂移
3.1.1 耦合形式
多级放大电路的连接,产生了单元电路间的级
联问题,即耦合问题。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必须
要保证信号的传输,且保证各级的静态工作点正
确。 直接耦合
耦合电路采用直接连接或电阻连接, 不采用电抗性元件。
直接耦合电路可传输低频甚至直流信号,因而 缓慢变化的漂移信号也可以通过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信号的输入方式:若信号同时加到同相输入 端和反相输入端,称为双端输入; 若信号仅从 一个输入端对地加入,称为单端输入。
差分放大电路可以有两个输出端,一个是 集电极C1,另一个是集电极C2。
从C1 和C2输出称为双端输出,仅从集电极 C1或C2 对地输出称为单端输出。
三、 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
差模信号
(2)差模输入电阻
不论是单端输入还是双端输入,差模输 入电阻Rid是基本放大电路的两倍。
Rid 2Rs rbe
(3)输出电阻
输出电阻在
单端输出时,Ro Rc 双端输出时,Ro 2Rc
二、 共模状态动态计算
[问题引出] 前面已经介绍差放电路抑制温漂的原理,在理
想情况下温漂应为零,但实际电路的器件和参数很 难完全对称,因此达不到预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