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简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简论


(2)家族制度

家族是具有若干个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 的家庭组成的。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以父系的血缘关系 联结的,而若干个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 家族又组成宗族。家族的权力非常大。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 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 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 力和义务的法则。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深层次的东西,它 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关 键时候表现出来的,在不同时期、不同 环境下,价值观念不同。 审美情趣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 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对美的理解是不 一样的。

思维方式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没有区别 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 性与伦理精神。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 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 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 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 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 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
其三,引申为彩画、装饰、精神修
养。又引申为文采。
《论语· 雍也》载“质胜文则野(粗
野),文胜质则史(祝官、史官— 浮夸、虚伪),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 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礼记· 乐记》载:“礼减而进,以进 为文”(礼简单了,人就会努力遵 循,努力遵循礼,人就会变得美 善),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成语“文质彬彬”(《论语· 雍也》) 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人:陈再阳
39966217 xsjjy@
第一章简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第三章 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孕育与产 生 (5课时); 第四章 秦汉,中国文化主体儒家文化地 位的确立 (6课时); 第五章 魏晋六朝,中国文化的主体多元 格局形成 (8课时);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

外在形态+内在品性(精神)
外在特点: 统一性 连续性 包容性 多样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 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内在特点: 冯友兰——哲学特性说 任继愈——宗教特性说 李泽厚——美学特性说 梁漱溟——伦理特性说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 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 果,也称“小文化”。这是本课的重点, 观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三、中国文化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

中国文化
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 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 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 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是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 上创造的文化。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比小功服更
精细,丧期是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 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 母、族兄弟,为外孙(女之子)、外甥、婿、 妻之父母、舅父等都是缌麻。
3.行为文化 ——主要通过民风民俗形态 来体现出来 4.心态文化层 ——包括价值观念、审美 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 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 文化精华部分。
“文”字的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 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 志,是为得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
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论语· 子罕》:“文王既没,文不
在兹乎?”《朱熹集注》:“道之 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一词 )____现代意义的“文化”(“文化” 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 ;“文明”一词则兼 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文化和文明
相同之处:二者皆是针对人类群体
生活而言。 不同之处:文化侧重人内在的精神 层面,是由人类群体内部的精神积 累而产生,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说的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
“纳吉”——西周时期是在家庙占卜定 吉凶,后来发展为合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 字,以判定双方是否相合相旺.如相合吉利, 就进行第四步。 “纳征”——男方下聘礼到女方家,婚约 既告完成,双方都不得反悔。 “请期”——是男方以占卜方式选出吉 日,与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结婚的仪式,需男方到女 方家亲自迎娶


第六章 隋唐,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10课时) 第七章 宋辽金元,中国文化的多彩升华 与农牧融合(14课时) 第八章 大明帝清,中国文化的反省与总 结 (14课时)

第一章
一、文化的含义
简论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字源学考察 (1) “文”的含义。 “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
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 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礼记· 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 不乱”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古代 的第一部字书):“文,错画也。” “错”就是交错,互相交错则形成了 花纹,这是最早的含义。

大功次于齐衰,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
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 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 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 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 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 等服丧,也服大功 。
小功:五服之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制
成,视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服期五 月。凡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 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 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 堂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 等,均服之。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
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 都属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来说”是文化的哲 学概括,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 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1.物态文化。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
其产品的总和 —— 衣 食 住 行
房子

2.制度文化

(1)婚姻制度 古代婚姻程序——“六礼” “纳采”——男方到了适婚的年龄
托媒人找到合适的女方求婚; “问名”——媒人会问女方的生辰, 以及女方生母的姓氏,以确定女方是 嫡出或庶出,用女方的生辰备以占卜
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确定继统秩序 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 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宗庙祭祀

嫡庶之制
(3)丧葬制度(丧服制度)
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叫做五服
,即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丧服用最粗的麻布做,子为
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妻妾为夫、 未嫁的女子为父。 齐衰:次于斩衰,这是用熟麻布做 的。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 分四等: (1)齐衰三年:父卒为母,为继母,母

2.最近几年,中国文化的特点有了
新的概括:
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概括为“五性”
阶级性 时代性 继承性 民族性 地域性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代,汉代刘向《说苑· 指武》:“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 “文化”指的是和武力、 征伐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指文辞教 育。这是“文化”最早的含义。
(4 ) “文化”和“文明”异 同
“文”和“化”连用(西汉后)—
—“以文教化” (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
语汇“culture”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 化”等词,赋予新义,产生了今天所理解的“文化”
“文明”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物质创造,,即人的衣食住行;
二是精神创造,比如说文学如诗歌、
电影、小说等。 本课程研究的是“文化”不是“文 明”,要研究的文化不包括物质创 造这个层面,主要指精神创造。
(二)文化的定义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
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
(2)“化”的含义
“化”是变化的意思,在甲骨文中
间,它是被画成两个人,这两个人 是背靠着背,一个是正的一个是反 的,表示变化。
(3)“文”和“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
《周易· 贲卦· 彖传》:“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文”和“化”结合在一起是在汉
为长子,服期三年 ;
(2)父在为母,夫为妻,服期一年。又 称“杖期”。服丧时手中执杖(俗谓哭丧 棒)。 (3)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已嫁女 子为父母;孙、孙女为祖父母,服期一年, 不执杖,亦称“不杖期”。 (4)为曾祖父母,服期三月。 齐衰时,男子戴丧冠,女子用丧髻。另 有绖带、绳履。商周时期已有其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