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介语研究 ppt课件

中介语研究 ppt课件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之间的关系澄清
由于历史局限,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和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这三者之间是 一种承继发展的关系,但是这是误解。三者在理论基础和 研究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 础上的,其做法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而两者差异 即是学习中的问题。
S认为“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 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下的第二语言学习 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 学习者年龄大小,或是否继续学习。
典型表现就是回退(backsliding)现象.
产生原因:大部分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激活的 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 构”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前提: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 这个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 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 则系统。例如,留学生接触到“一个月”“一个星 期”这样的语言材料,系统生成器会建立一个关于 数量结构额规则,还能产出类似“一个年”的用法。 当他们接触到正确的目的语形式“一年”后,系统 生成器会将“一个年”和“一年”进行比较,生成 新规则后,“一个年”这样的过渡形式会消失。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 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 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 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潜在的语言结构”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有关
三、“僵化”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 “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过渡”一词说明了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 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 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 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能力”的变现。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 语言系统,又称“特异方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 规则系统的动态性。
虽然偏误分析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是其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本身有着难以回避的缺陷。除了其操作 上的困难之外,偏误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只是将人们的注意 力集中在学习着的偏误身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 面——仅仅用观察到的偏误去推测学习者整个语言系统难 免以偏概全。
在认识到偏误分析的局限后,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 来全面地反映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 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三 位学者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三个 人的主张构成了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偏误分析则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语言系 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Selinker,Corder和Nemser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 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几位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 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 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不同之处: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 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四、“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 程”
S用5个中心过程描述潜在的心理结构:语言迁移、 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的泛化、第二语 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前三个过程是中介语产生的直接因素;后两个过 程属于另一种心理过程,S称之为“策略”
1、语言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1)母语和目的语的的相互 作用构成的“跨语言情境”;(2)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 时产生的语际识别效应
研究方法差异: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例如 Selinker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语音和语法对比的基础上的, 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的框架上的(母语,目 的语,中介语),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并不排斥 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由训练造成的迁移: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不 当
3、目的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 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某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 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 决学习问题所采用的策略。简化目的语的规则系统是其一 种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的是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表达意义 遇到困难时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决交际问题
Selinker-----中介语之父 Corder Nemser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两个重要方面:(1)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言语输 出是高度结构化的;(2)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 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定义的三个方面:(1)中介语这个术语具有模 糊性,它既可以指中介语产出,又可以中介语过 程;(2)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即终究内在 结构系统性;(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1967年,Corder发表了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 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者身上。偏误分析主要将学 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与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 学习着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盛 时期,反映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就是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的 局面。然而到了60年代后期,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严重的挑战。究其原因, 就是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 学问题。此外,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同 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