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请简要分析。(4分)
• 答:①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角度描绘 夜阑人静、布衾冷硬、沉香已尽、残灯如 豆的画面;写出了冬夜寒冷、寂静、凄清 的特点。
• 评分标准:角度3分,特点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 采桑子 • 欧阳修
•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变式提问:
•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 (2)请赏析写景的妙处。写景特色+写景作用
写景作用答题步骤:通过…景,渲染…气 氛,烘托人…心境,引起下文抒发…情。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链接高考: 蝶恋花
陆游
• 桐叶晨飘蛩①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 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雄奇 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 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 注:这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 而补写的,他时年七十二岁,已经在家乡闲居多年。
• 15. 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 要赏析。6分
• 15.
• 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 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 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
• 二、表现手法 • 对比、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渲染、
象征等 • 三、修辞手法 •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

【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景象的?(5 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
(5分)
(1)色彩映衬,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使窗
内光线昏暗,红艳似火的榴花在室外竞放, 色泽
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
• [注]①蛩(qiónɡ):古书上指蟋蟀
• 问题: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借桐叶飘落、蟋蟀夜语的景物描写,1分营 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 者悲凉的心境,1分并触景生情,引起了下 文作者的旅思。2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①明确特色(视听、动静、虚实、色 彩对比、比喻、拟人、反衬等) ②阐述运用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温故知新
• 南乡子•冬夜 • 黄升
•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①近五更。香断灯 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 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 [注]①稜稜:冷硬,像有棱角一般。 •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冬夜的?
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 描写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分析运用)
(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和伤
感。
(效果作用)
•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
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

陆游
•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 溪友,却拣蘋汀下钓筒。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蜀道山峰 之高和绝壁之险的句子是连“峰_去__天__不_,盈__尺__,__枯_松”。倒挂倚绝壁 (2)《琵琶行》中,写出琵琶声犹如倾诉内心的怨恨,境 界寂静无声的两句是“_别_有__幽__愁_,暗__恨__生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李商隐的朦胧诗《锦瑟》,追忆过去美好年华而感叹 当年茫然若失的两句是“此_情_可__待__成__追_,忆__,__只__是_当_”时。已惘然 (4)张载《剑阁铭》中有“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 匪亲勿居”之说。李白化用其意而翻新,唱出“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__匪__亲,__化为__狼_”与的豺千古名句。(李白《蜀道 难》) (5)放任我们的一苇轻舟自在而行,越过茫茫无边的万顷烟 波纵。一作苇者之夜所游如时,凌用万下顷面之句茫子然来表达上述意思: “(6)_琵__琶__女_终__于_,出_场__了_,__却__是__“_犹__”_抱。_琵_《_琶_赤_半_壁_遮赋__面》”。将此句和 前面“琵琶声停欲语迟”相结合,就会明白不是琵琶女在 自抬身价,实是有难言之隐,不便也不愿倾诉于人。
• (每答对一问得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 (2)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 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 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 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 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 之妙。(答对表达技巧得1 分,赏析部分占2分,意境 1分)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 (1)上阙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者在营造意境时主 要采用了什么手法?(4分)
• 存在问题:不会审题、罗列手法
• 14.(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 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 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 寥数笔,营造了 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 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学以致用
(2012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 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 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为下文抒发作者的漂泊的孤独之情 做铺垫。
提问方式: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写景特色】
①景物描写视角(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嗅 觉、味觉;白描、动静、虚实、正侧;色彩对比 等) ②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对比、衬托(反衬)、渲染等)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