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管理的定义(ppt30)

知识管理的定义(ppt30)

「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轉知識為利潤, 所以「使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知識更重要。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Clinton) 知識經濟係以科技為燃料,由創業精神(企業家精 神)(entrepreneurship)及創新(innovation)所瞘 動的新經濟運作模式。 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知識管理與創新
依知識能被瞭解的程度分類
由Bohn (1994)提出,其定義「技術知識」,示意圖如下:
輸入 X
環境變數 原料
控制變數
流程 Y = f(X)
複雜的內部結構 ,僅能部分瞭解
輸出Y 商品、服務
分成八個階段:
完全忽略(complete ignorance)
不知道輸入和輸出有何關聯,此情況下,知識是不 被瞭解、視之為不存在的。對結果的預測,完全像 是隨機變動。
知識的定義之前…
Drucker(1993),《後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
知識在每個活動領域中所代表的涵義不同,在企業 經營活動上之定義會比學術或教育上較為狹隘。
在新的經濟體系裡,知識並不是和人力、資本 或土地等並列為製造資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 義的一項資源。他認為新社會獨特之處,正在 於知識正是資源本身,而非僅是資源的一種。
管理系統(management system)
• 由經理人長期觀察某些激勵和報酬,是否能夠有預期或意 想不到反應後,所逐漸衍生出來的。
價值觀和規範(value & norm)
依專業知識的層次分類
分為四個層次,愈後面的層次愈重要:
認知性知識(cognitive knowledge),又稱 為「know-what」。 先進技術(advanced skills),又稱為 「know-how」。 系統的瞭解(systems understanding),又稱 為「know-why」。 自我激勵的創造力(self-motivated creativity),又稱為「care-why」。
知識的定義【從中華、西方、 日本文化觀點】
中華:知---「致知」、「學而知之」、「知行合一」;
識---另具涵意:能辨別、有見解。
日式組織 .以團體為基礎 .內隱知識導向 .長於共同化和內化 .強調經驗 .集體思考和「耽溺於過去成功」的危險 .模糊的組織意識? .團體自主性 .透過任務重疊達創造性渾沌 .高階主管的經常性變動? .資訊重複 .透過跨職能小組獲得必備的多樣化才能 資料來源:野中郁次郎 & 竹內弘高,1995
西方組織 .以個人為基礎 .外顯知識導向 .長於外化和結合 .強調分析 .「分析性癱瘓」的危險 .清楚的組識意圖? .個人自主性 .透過個人差異達成創造性混沌 .高階主管較少變動? .資訊較少重複 .透過個人差異獲得必備的多樣才能
知識的定義【從企業觀點】
在企業經營活動上,知識牽涉到「信仰 和承諾」(組織願景與職責)、「行動 與目的」(利潤導向)、「意義」(必 須和特殊情境相呼應,也要迎合組織內 部的需求和發展)(野中郁次郎 & 竹內 弘高,1995)
完全的知識(complete knowledge)
此階段可能無法真正達到,因為若要知道所 有變數的交互作用,只能無止盡地趨近。對 組織而言,已不需要知識管理,因為知識管 理已經變成組織的一部分,以完美的型態運 作,如同未曾有過似的。
知識管理的理由
王如哲(2000)
組織精簡時,會消耗知識;組織會趨於重視創造顧 客的價值必須將非正式的組織成員知識以結合顧 客和企業程序之正式知識管理方法來予以取代。 知識需要時間進行累積才能獲得,而人員通常沒有 足夠的時間尋求所需的知識和經驗。 人員的流動和提早退休,將使得組織知識之流失較 以往來得快速。 企業組織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使得企業的運作更為 複雜,因此需要更多的知識以因應、提升競爭力。
換成指標、地圖、規則、和儲存系統

資料來源:Marchand, 1998, p256
Stewart(1997)認為知識具有以下特性:
不會削減:
• (無形的)知識可以永無止盡地傳授給世界上的任何人, 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以供給知識成長的養分,從而使其不 斷地向前循環。
知識過剩:
• 現在人們的問題反而是過多的知識,選擇與篩選知識的能 力也愈來愈重要。
依知識可表達的程度分類
日本學者「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1995)將
知識區分為「內隱」與「外顯」兩種:
內隱知識(主觀的) 經驗的知識 同步的知識 類比知識 強調將人與人聯結在一起的資 訊網路 鼓勵員工、雇用學習能力強者
外顯知識(客觀的) 理性的知識 連續的知識 數位知識 著重資料庫系統,使知識可重複 使用及聯結 科學方式訓練員工
知曉(awareness)
隱約能知道輸入和輸出有關聯,但無從控制變數。
測量(measure)
仍然無從控制變數,但可以測量出輸入的重要程度。
平均數控制(control of the mean)
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輸入做控制,使輸出在平均水準。 但仍存在其它的變異數。
製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又稱「變異數 控制」(control of the variance)
• 杜威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乃為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延伸,而 知識為人類為應付環境以生存的工具
• 知識的形成與確定乃透過實驗科學的驗證,始能顯現其真 實性與應用價值
•知識乃透過人類各種活動的交互作用,再經由個人的思考 與判斷加以創造而成。
知識的定義【從哲學觀點】
綜合上述後代學者對杜威知識論的闡釋, 知識乃是透過人類生活過程中的實際活 動與個人的思考與判斷而成,其產生過 程不斷地經由實驗科學的驗證,使其成 為人類得以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知識的定義【從哲學觀點】
知識論學派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對知識來源的看 心智(內生)
感管(外生)

取得知識的方法 演繹法
歸納法
主義創使者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重要的傳承人 笛卡爾
洛克
主義盛行區域 歐陸
英國
.康德:經驗為知識基礎卻非唯一來源。
企圖整合的學者 .黑格爾:感官知覺知識絕對精神心靈或事物。
.馬克思:知者(主體)與被知者(客體)互動後產生知覺。
運用現在的知識來創造更多元的價值,使在正確的 時間、得到正確的資訊,並傳遞給正確的員工,以 提供競爭的優勢。
.Snowden(2000)---以「活動過程」為角度 (操作程序學派)
知識管理是智慧資產的確認、最佳化與積極管理, 這種智慧資產包括人工成品具有的顯性知識,或是 個人、社群擁有的隱性知識。
知識管理的定義
挑戰笛卡爾二元 存在主義等學說:知識不由內省,而自行種獲得。

資料來源:野中郁次郎 & 竹內弘高,1995
知識的定義【從哲學觀點】
實驗主義之代表人物杜威(Dewey)在1963年提出 「有用即真」的主張,他認為知識來自外在的經驗。 學者將杜威(Dewey)對於知識的獨特見解,歸納成 四種特性:
--• 知識並非憑空而來,它是藉由人類的實際活動而產生。
知識、知識管理的定義
資三A 89156185
江武峰 92.5.13 (火)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Drucker, 1965)
「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力、資本、設備,成 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日本野中郁次郎(Nonaka, 1991)
於「哈佛企管評論」率先提出:隱性(tacit) 知識、顯性(explicit)知識和「知識的螺旋」 (spiral of knowledge)理論後,確定了「以 知識為基礎的競爭」(knowledge-base competition)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
【資料、資訊與知識的比較】
價值:文字化 、分類、計算 、更正、濃縮
價值:比較、 結果、關聯性 、交談
價值:行動導 向、重大效益 、智者決策
資料
對事件審慎、 客觀的記錄
資訊
能啟發接收 者、做為證 據
知識
經驗、價值以 及經過文字化 的
智慧
蒐集與應用知 識來採取行動
.Zack(1999):
「資料代表從脈絡(context)中所獲得的事實和觀 察,將資料放在某個有意義的情境中,它通常會以 訊息(message)形式呈現,所獲得的結果就是資 訊。」
頭重腳輕:
• 設計和研發費用遠遠高過製造複製的費用。
無法預測:
•智慧資本的價值未必和取得智慧資本的成本有任何關係。
知識的分類
知識可依照「可表達的程度」、「核心 能力的觀點」、「專業的層次」、「知 識被瞭解的程度」進行不同的分類,這 將會有助於我們視情境的不同,建立多 元、有效率的知識系統,使每一個使用 者的使用立場及需求能被全盤地考量、 與增加系統的適用性。
依核心能力觀點分類
Leonard-Barton(1995)以「核心能力」為知識的 基礎觀點,分成四個構面且需要互相搭配:
員工知識和技能(employee knowledge & skill)
• 又分為「科學的」、「產業專屬的」、「廠商和顧客專屬 的」。
實體系統(physical system)
• 如:機器測試資料;百貨公司的顧客資料…等。
把人的知識轉化為電腦可接受的資訊時,知識的某些 特質會遺失。下面「知識/資訊轉換圖」提供更簡單、
直接且全面的表達各種知識的層面:
知識 From 資訊
知識
To
資訊
內隱到內隱 資訊在人與人的交談之間轉移
內隱到外顯 人藉由文件、訊息、資料等轉移知識
外顯到內隱
外顯到外顯
人將文件、訊息、資料等賦予意義 文件、訊息、資料等經由組織化,轉
開始可以更精確地控制輸入變數,此時會出現製作 方法,但輸出結果仍殺可能無法達到高水準。
製程特性(process characterization),又稱 「know ho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