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滁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

滁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

滁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6分)1. (6分) (2018高二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什么是经典?尽管我们首先会想到文学经典,但不应该忘记也有宗教经典——不同宗教的不同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法律经典以及经济经典,它们分别表达并阐明各领域里的通行的惯例。

文学传统之外的经典文本的存在使得重新评价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变得具有相对性。

文学经典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因为文学经典既关注人们的个人生活如爱情、孤独和死亡,同时也关注个体同他人的关系,比如他和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以及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角度来说,所有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经典都由一组知名的文本构成——一些在一个机构或者一群有影响力的人支持下选出的文本。

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由特定的世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

这些文本被认为能够满足特定的需要,它们为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提供选择,它们提供着针对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案。

这些选文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并被应用于教育。

然而,经典不能只被描绘成一组文本,它的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也一定要被说明。

我们不能只是表述为一个文学经典,即使是现代作品,因为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心中指的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或者二者都是,即世界文学经典。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考虑的是出于学校教育目的的相对严格意义上的选本,还是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选本,还是只是小说和诗歌中偶尔提到的文本。

往往还会有一个由出版社和书店提供的更为宽松的选本,因为总有一些不受机构权力干涉的非主流作品的印刷和买卖。

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谁的”经典。

每一个经典都有自己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有它自己的市场,在那个范围里,它自己的些许僵化的规则调整着文学权威(教育者、批评家或其他专家)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有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

我把经典定义为一组知名的文本。

经典的确立是那些参与文化生活的人所达成的共识的一部分。

选本迎合了这种共识。

另一种发现一个经典的实证方法是由罗格林提出的。

他认为某个经典是被受过教育的读者记得并作为一种共享知识存在于他们心里的,而批评家意识到这种共享知识并会在他们的书评中不经意地提到。

因此他相信文学评论家的经典是由那些在评论其他作家时常被提到的作家和作品组成。

发现一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的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以问卷的形式来询问他们的阅读倾向,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

前提是假设如果他们对某些作品有一些普遍的偏好,那这些作品就被认为是这一群人的经典。

总之,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上的,这个标准往往来自某一特定的世界观或社会政治实践。

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它们所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由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摘编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经典是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有文学经典、宗教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经济经典等。

B . 文学经典的改变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和人们的政治及宗教生活,但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C . 个人生活、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文学经典关注的范围。

D . 将经典描绘成一组知名文本是不够准确的,还要在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对其进行说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

B . 经典都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在该范围里,文学权威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都受其制约。

C . 文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其中罗格林提出的方法是实证方法。

D . 某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反映了特定读者群在阅读上的普遍偏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在生活中,人们常将经典等同于文学经典,这是不严谨不准确的。

B . 所有经典的结构和作用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都是平等的,而且它们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由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C . 经典都是属于“谁的”经典,对经典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维度,比如是时空的还是社会的。

D . 在作者看来,出于学校教育目的,文学经典的选本要相对严格一些。

2. (25分)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2)“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3)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4)“前任”、“强笑”等词好像过于雕凿,但作者为何这样写?(5)通观全文,作者为何要尊重比他地位低下的老王呢?3.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雪画王海椿兖州城外农庄有个书生叫柳应寒。

柳应寒家贫,仕途又颇不得意。

自恃画得一手好画,却无人赏识。

常自怨自叹,恨无知音。

一日,他歇息田垄,迎面走来个书生,长得白白净净,眉含英气。

书生见他满面忧郁,便坐下和他攀谈。

柳应寒向书生诉说功名不就的苦恼,书生好言相劝,句句都说在他心坎上。

知己难求,他遂邀书生到寒舍小坐。

柳应寒弄了两个小菜,欲去买酒,书生说不用了,从腰间摸出一个葫芦,斟起酒来,顿时香气扑鼻,令人生津。

应寒从没喝过如此佳酿,遂开怀畅饮。

席间得知书生姓白名如雪,生于富豪之家,因不忍家父严管,负气离家。

应寒说:“为兄若不嫌我家贫寒,就此住下如何?”白如雪说:“好。

”两人畅饮之时,门外飘起雪花。

白如雪赞:“好雪!”便磨墨展纸,画了几幅松、竹、梅图。

运笔之时,应寒已知书生功底非同小可,泼墨大胆,非常人所为。

可如雪搁笔之后,应寒看来看去总觉得几幅画少了一种气韵。

在他愣神之时,白如雪已跨出门外,从雪地抓了个雪团回来,放到白瓷碗中,用口一呵,顷刻,雪团融化成水。

白如雪净了笔,蘸上雪水,在画上圈圈点点、任意挥洒,几幅画上立时雪花片片,静中有动。

雪梅、雪松、雪竹,顿时有了神韵。

“真是神来之笔、神来之笔!为兄莫非神人也。

”柳应寒赞叹。

白如雪说:“这有何难,你也能画。

只不过你平时不知个中诀窍罢了。

”便叫应寒试试,应寒将信将疑,摸过纸笔,效仿起来,果真不假,清水落到纸上便成了飞雪。

翌日,白如雪嘱柳应寒将画皆以他的名义拿去卖。

柳应寒说:“这样不妥吧?”如雪道:“我只求活得逍遥自在,名利于我无用,而你需摆脱眼下处境。

”应寒也就不再推辞,他来到集市,将画悬于一店铺壁,顷时就围拢了许多人,赞不绝口,争相购买。

应寒得了好些银两,很是欣喜。

便又买了好酒好菜,回家和如雪畅饮起来。

之后,他乘着酒兴又作了好多雪景图,如雪也在一旁连连赞好。

他将画拿到集市,又被人抢购一空。

此后,两人常在一起交流画艺,柳应寒大有长进,很快就和白如雪齐肩了。

柳应寒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

他的雪景画一时被商贾名流争相收藏。

钦差大臣李相亭巡视兖州,闻应寒画名,特意召见。

柳应寒当场表演画艺,所画《雪荷》,甚得李相亭赏识。

古人画荷,要么是夏日艳荷,要么是秋日残荷,他却画冬日之荷。

冬荷也是残荷,可他笔下之荷,泼墨淋漓酣畅,深浅层次皆以用墨浓淡分之。

荷叶虽萎,衬以雪景,并无丝毫萧条败落之气。

莲梗裹雪,更显荷之冰清玉洁。

整个画面只有黑白二色,一方朱印又使画面免去冷清压抑之感,生动异常。

得知他仍无功名,李相亭便封他一个小官,在县衙混口饭吃。

得知此讯,白如雪也甚是为他高兴。

后来,兖州县令擢升,得李相亭引荐,柳应寒被封为一县之主。

当上县令后,柳应寒就很少回去和白如雪叙谈了,只是时常托人捎些银子回去。

一天,一个衙役跑到大堂,对柳应寒说:“大人,有一人在街头卖画,全是仿你的画风,有损大人声誉,请查访。

”柳应寒从官轿下来,发现卖画者竟是白如雪。

他说:“哎呀,原是白兄,缺钱花向我说一声不就行了,何苦出来卖画呢?”白如雪道:“我卖画又不是为钱,只是找个乐儿。

”柳应寒叫他快收了画摊,跟他到县衙叙叙,白如雪怎么也不应。

柳应寒很是不悦,只好打道回府。

一连几日,白如雪都来县城卖画。

这天,来了几个衙役,二话不说将白如雪的画摊踢翻了,说他冒仿县太爷手笔,骗取钱财,不容白如雪分辩,就将白如雪绑了押回县衙,打进监狱。

不几日,兖州降了一场大雪。

柳应寒在府上独自畅饮,乘着酒兴,作了一幅瑞雪丰年图:座座村落,尽披银装,柴门红灯,玉树雪墙,一片祥和之气,隐喻皇恩浩荡,恩泽山河。

柳应寒摇头晃脑自我欣赏一番,甚是满意,当下差人冒雪送往京城,希望得到皇上赏识。

皇上听说兖州县令画界名流柳应寒雪天送来雪画,很是高兴。

可待他展开画轴,不禁气得胡须直抖。

原来,此画哪有什么雪景,却见幢幢茅舍,腐草凄凄,秃树枯枝,显得万般荒凉。

分明是讥讽当今皇上昏庸无能。

是日,柳应寒正在备案,忽觉脖子一阵冰凉,他觉得好生蹊跷。

一抬头,满堂飘着雪花。

再细看,雪花却是从他所作的几幅雪画上飘落,顷刻之间,几幅画上的雪已然落尽,萧索之气令他不寒而栗!蓦地,他想起自己献给皇上的那幅瑞雪图,不禁惊出一身冷汗……(选自《微型小说》)(1)请从柳应寒人生的不同阶段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2)请试着拟写一副对联来概括小说情节发展。

(3)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由此来谈一谈你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