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 起的疾病。
•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
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 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导致 的疾病,能寄生于人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 即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与湄公血吸虫。
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 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 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行结肠炎为主。 1、无症状型 轻度感染者大多为症状,仅粪 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检 查可呈网络样改变。 2、有症状型 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 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在一患者身上,亦 可仅以一种表现为主。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 脓血粘液便,这些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 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阻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 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病程 多在5~15年以上。儿童长有生长发育障碍。根据患者受累脏器官病 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4型。同一患者可具有二、三个型的主 要表现。 1、巨脾型 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约占70%。 脾进行性肿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地硬,可有压痛,经常 伴有脾功能亢进征。 2、腹水型 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腹水可长期停留 在中等量以下,但大都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胀,下肢高度浮 肿,难以进食,腹壁静脉曲张,脐疝和巨脾。每因上消化道出血,促 使肝衰竭,肝昏迷或感染败血症死亡。 3、结肠肉芽肿型 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病程3~6年以上,亦可 有10年者。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有时水样便、 血便、粘液脓血便,有时出现腹胀、肠梗阻。 4、侏儒型 极少见。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 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
异位血吸虫病
1、肺型血吸虫病 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为 虫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病变。 2、脑型血吸虫病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发病率约1.7%~4.3%。临 床表现酷似脑膜脑炎,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出现, 症状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 腱反射亢进,椎体束征等。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 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脑颅CT扫描 显示病变常位于顶叶。亦可见于枕叶。 3、其他 机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血吸虫病,以肾、 睾丸、卵巢、子宫、心包、腮腺、皮肤为多见, 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
一、地理分布
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 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及上海等12个 省、市、自治区。
2、根据地形、地貌、钉螺生态及流行特点,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 山丘三种类型。
二、传染源
1、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种类较多, 主要有牛、猪、犬、马、狗、猫和鼠类。 2、传染源视流行地区而异。在水网地区是以病人为主,湖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为晚期病人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0%左 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端和胃底冠状静脉。多为机械损 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大便。出现量一 般较大。 2、肝昏迷 晚期病人并发肝昏迷多为腹水型。多由于大出 血、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等诱发。 3、感染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 等,极易并发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伤寒、腹膜炎、沙门 菌感染、阑尾炎等。 4、肠道并发症 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所致肠腔狭窄, 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 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 较低。
病理改变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 肠壁 粘膜下层,顺门静脉血流至肝内分支,故病变以肝和结肠最显著。 1、结肠 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为最重,横结肠、阑尾次之。早 起为粘膜充血水肿、片状出血,粘膜有浅表溃疡等。慢性患者由于纤维组织 增生,可引起肠息肉和结肠狭窄。虫卵沉积于阑尾,易诱发阑尾炎。 2、肝 早起明显充血,肿胀,表面光滑,有黄褐色粟粒样虫卵结节,晚期 肝内门静脉分支的虫卵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呈典型的干线状纤维化。因血循 环障碍,导致肝细胞萎缩,表面有大小不等结节,凸凹不平,形成肝硬化。 由于门静脉血管壁增厚,门静脉细支发生窦前阻塞,引起门静脉高压,致使 腹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3、脾 早起轻度充血、水肿、质软,晚期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脾淤血、 组织增生、纤维化、血栓形成,呈进行性增多,可出现巨脾,继发脾功能亢 进。 4、异位损害 指虫卵或(和)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
3、接触疫水 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等)或生活 (洗涤、洗手洗脚、戏水等)而接触疫水,遭致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 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而异,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 民感染率最高,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感染后有部 分免疫力,无免疫力的非流行区的人如遭受大量尾 蚴感染,则呈暴发流行行病史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 必要条件,应仔细追问。 2、临床特点 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 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 腹痛、腹泻、肝脾大等。 3、实验室检查 结合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 指标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 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兼备价值。 2、慢性血吸虫病肝脾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 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 3、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 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 4、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 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 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 别。 5、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染程度、病程长短、年龄、又无并发症、异 位损害及治疗是否及时彻底有无明显关系。急性患者经及时有 效抗病原治疗多可痊愈。慢性早期患者接受抗病原治疗后绝大
1.血吸虫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可引起宿主的一系列免疫反应。
病理过程
虫卵肉芽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但自尾蚴钻入皮 肤至成虫产卵,每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 1、第一阶段 尾蚴钻入皮肤部位,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 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 管扩张、充血、白细胞、嗜酸行粒细胞浸润、局部发生红 色丘疹,称“尾蚴性皮炎”,持续1~3d消退。 2、第二阶段 幼虫随血液流入右心而达肺,部分经肺毛 细血管穿破血管引起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严重时 可发生“出血性肺炎”。 3、第三阶段 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仅产生局部轻微静脉内 膜炎,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死后可引起血 管壁坏事和肝内静脉分支栓塞性脉管炎,较轻微,不造成 严重病理损害。而虫卵引起本病主要病理损害,形成典型 的虫卵肉芽肿。
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轻重不一。由 于感染的程度、时间、部位和病程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我国现将血吸虫分为急性 血吸虫、慢性血吸虫、晚期血吸虫和异位 血吸虫四类。
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男性青 壮年与儿童居多。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 史,如捕鱼、摸蟹、游泳等,常为初次重 度感染。约半数患者在尾蚴浸入部位出现 蚤咬样红色皮损,2~3d自行消退。从尾蚴 浸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80%患者为30~60d,平均40d。感染重则 潜伏期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长伴有发 热、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 和咳嗽、气喘、胸痛等其他症状。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血吸虫患者在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为其主要特点。白细胞总数在10x109/L以上。嗜酸性粒细 胞一般占20%~40%,最多者可高达90%以上。慢性血吸 虫病患者一般轻度增多在20%以内,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 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二、肝功能实验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 增高。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 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 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实验大多正常。
生急性血吸虫病。
发病机制
2.幼虫表面存在C3激活剂,能促使补体旁路激活,产生趋化因子和 免疫粘附,吸引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并诱导T细胞和B细 胞活化,引起局部炎症,此种炎症反映兼有速发与迟发两型变态 反应的成分。
3.幼虫移行过程中,其表体抗原决定簇逐渐向宿主抗原转化,医逃 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因此不引起严重组织损伤或炎症。 4.成虫表膜具抗原性,可激发宿主产生相应抗体,直接作用于新 入侵的童虫,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5.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由含有毛蚴的虫卵,通 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 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大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形成虫卵 肉芽肿。
病原学
•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雌 雄异体。 • 成虫在血管内交配产卵,一条雌虫每日可产卵1000个左右。 • 大部分虫卵滞留于宿主肝及肠壁内,部分虫卵从肠壁穿破血管, 随粪便排至体外。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 25℃~30℃下孵出毛蚴,毛蚴又浸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经过 母胞蚴和子胞蚴二代发育繁殖,约7~8周后即有尾蚴不断逸出, 每日数十条至百余条不等。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随水流在水面 漂浮游动。 • 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在极短时间内从皮肤或粘膜浸入, 然后随血液循环流经肺而终达肝,约30天左右在肝内发育为成 虫,又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中产卵,完成其生活史。 •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须的惟一中间宿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