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德育

第八章德育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政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
(三)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2006年考点) 例如:(1)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 (3)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 2.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 为什么 ?
通过被试的反应,测试结果多数孩子认为打碎 15 个杯子的孩子更 不好。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 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 1 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5 岁以前。处于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 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 2 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 、 5 岁 ~8 、 9 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 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 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 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八章 德 育
考点提示: 1.德育的概念 2.灵活运用德育的原则 3.一岗双责
一、德育的概念、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
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 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 德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009年考点)
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的过程 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
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 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 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 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 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2007年考点)
(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规律的应用频率非常高)
三、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1.德育的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 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创办业余党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建立德育基地。(传统代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ale Waihona Puke 四、 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 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 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 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 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 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 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 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 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 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结合当今中国实际答题)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
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 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 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 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 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 对偶故事法。
(四)德育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五)德育的任务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