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传递方式和受教育者修养方式。
8、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说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10、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常规性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两类。
11、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4、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16、人的思想品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其自身的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
17、构成德育过程得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19、锻炼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教育。
三、选择题1、《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学校德育效果决定于(学校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菘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6、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起坏作用)。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通过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说服教育法)。
10、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11、“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2、学校德育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体现了(教育景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显著的方式方法是(说理)。
14、说服教育法包括的方式是(参观)。
四、判断题:1、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在改正错误后肯定会出现反复现象。
(错)2、德育守程中的教育者就是指教师。
(错)3、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
(对)4、德育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
(对)5、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对)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效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错)7、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交往。
(错)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对)9、学生思想品德在形和发展中出现反复和曲折是正常现象。
(对)10、俗话说:“棒头底下出孝子”,因此,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
(错)1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错)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落后的学生。
(错)五、简答题:1、德育的任务是什么?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2、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答:(1)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2)依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区别:(1)任务不同。
智育侧重传授予知识、发展智力;德育则是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过程不同。
智育通过逐年增加和交换课程来实现;而德育则在各年级同时反复进行;(3)涉及的范围不同,德育比智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4)德育比智育具有情感性,智育是以兴趣激人,德育则是以情感人。
联系:目的相同,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性、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答:德育过程是外在的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在的发展过程;两者有内在联系;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才能实现把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目的。
6、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贯彻要求是什么?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是指德育工作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将两者统一起来。
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即“平行教育原则”。
(2)学生集体和个人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
贯彻要求:A、培养和建立良好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B、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C、充分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对每个成员施加影响。
(2)知行统一原则;涵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使学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发展”规律的要求。
贯彻要求:A、要注意结合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B、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把道德原理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C、教师还应做到以身作则,表里知一,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摆事实事实、讲道理、树榜样进行正面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依据:(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本质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贯彻要求:A、要注意运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B、在评价学生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C、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监督;D、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4)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涵义:指注意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依据: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毛度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贯彻要求:A: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B: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后进生;C: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D: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
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
贯彻要求:A 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B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
C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
D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照顾学生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差异相合原则。
涵义:指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相适应。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差异理论。
贯彻要求:A要全面深入研究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同时注意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B教育内容、要求、形式应该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己有能力相适应。
C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依据:(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3)德育的内容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德育的要求要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
贯测要求:A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做到同心协力,相互支持,B要统一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C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之沿着正确的统一的轨道向前发展;D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