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 德育.


(二)正面疏导原则
含义:德育过程要循循善诱,从以理服人,从提高学 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接 受教育影响。 要求:讲清道理提高认识; 正面引导,表扬、肯定为主; 严禁体罚;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论语》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 励、唤醒、鼓舞。”
是否行孝是否感恩 企业招聘选“孝子”
• “平时和父母住在一起吗?”“给父母庆祝生日 吗?”最近,上海师大的小陶去一家外企面试时被问 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事先准备的面试招数都不管 用。
•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道德, 道德标准已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标准。 这家外企的招聘人员表示,孝敬父母并不只是家庭问 题,同样也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虽说孝子不一 定就是人才,然而,把孝道当作人才的一个考查标准 也是企业用人的一个参考。
孙云晓说,老师的口不择言肯定不对,甚至应该受到 处分。但是,如今的孩子承受能力太脆弱。不能不承认, 许多家长、老师因为担心自己的无意行为导致“粗暴教 育”的后果,正在一味地对孩子使用鼓励和表扬,“不 敢”批评。“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孙云晓说,家长 和老师的指点是孩子成长的路标。如果人格中出现不良 方面,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就会信马由缰地失控发展。对 孩子的教育必须加上“抗挫折”一课,这样才是负责任 的教育。
专门的德育课程 • 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各科教学 • 其他途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
晨会、班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第五节 德育方法
• 语言说理形式的方法 ——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指导
• 形象感染形式的方法——参观、访问、陶冶 • 实际锻炼形式的方法——常规训练、活动锻炼 • 品德评价的方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 自我修养的方法——内省、慎独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 举例:家长与老师对“拾金不昧”、打架的态度
(六)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原则
• 含义:德育过程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 要求:了解学生的长处,发扬光大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知长识短 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
案例
第四节 德育途径
• 重要途径------品德课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 运用要求:选好榜样

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学榜样要落实在行动中
• 避免“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做起来没行 动”
陶冶教育
•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的方法。
• 三种方式:师爱陶冶、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运用要求: • 创设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生活情境; • 加强师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 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情境创设。
• 孙云晓给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提出了 “三要三不要”的建议:
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 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 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 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总结,而要让孩 子自己学会反思。
• 运用要求: • 公正合理、切合实际(奖惩要得当) • 使用奖惩要得到集体的支持 • (要有群众基础) •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 不能滥用奖惩手段
总有一种力量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 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 责任。
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 弱,但是在精神上, 他从来是强者。
把各自的感动化为行动
• 洪战辉由此从男孩 开始变成了苦难打 不倒的男子汉。
• 在贫困中求学, 在艰辛中自强 。
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 于无声处,展现生命 的蓬勃,在手臂间勾 勒人性的高洁 。
案例
三、德育的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法纪教育 心理教育
“守一望多” 原则
必须做到的四德
• 为人之德——诚信 • 为事之德——责任 • 为民之德——爱国
为己之德——自我完善 ——叶澜
案例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作为社会 现象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现象的品德,使 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和个体思想品德发 展社会化。
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 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 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
孙云晓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 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他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经不住批评的 孩子是脆弱的。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 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因为孩 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 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这是一种矫枉过正。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 • 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的
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等 运用要求: 抓住时机; 情理交融; 有针对性; 语言艺术。
榜样示范
• 以他人的好思想、好品德,来影响教育学生的 方法。
•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榜样的方式: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同 龄人的榜样
二、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 正面疏导原则(正面引导原则) •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 涵义 • 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
把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 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性质 • 贯彻要求: •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 德育目标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59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 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 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330页
二、德育的意义
•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社会功能) •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 (个体功能即生存、发展、享用) •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需要
• 邰丽华是中国惟一登上 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 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 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 蹈演员。
感恩的心
《千手观音》是善良 的 ,用爱向全世界 去撒播。
她会伸出一千只手去 帮助世界上所有困难 的人们。
音乐在我的心中是一 幅最美丽的画。
• 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 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 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为12分钟。德
• 含义:德育过程既要尊重、信赖学生,又 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 要求:一切教育基于尊重和热爱学生和信 任学生(基础) 要求是合理的、可行的、一致的 要求一旦提出,应坚持执行
• 对每个学生有积极正确的期望 • 信任每个学生 • 在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 • 对学生充满爱 • 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一
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 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含义:德育过程要求学校主动协调家庭、社会各 方教育力量,协同一 致、前后连贯,促进学生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 要求:校内外各种德育要求和影响应和谐一致

学校要统一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
第八章 德 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意义、内容
一、德育 一个知识不完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
道德不完全的人很难用知识去弥补。——但丁
德育的不同内涵:
德育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
道德的教育”。
——《辞海》第809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 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的教育”。
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 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 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在 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 间大扫除。
• 近些年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 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 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
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的调查: 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 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 使用电饭锅、液化炉的占67%。
一、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 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要素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四要素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具有 统一性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目的(衡量道德水平 的标志),情、意起调节作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四个要素发展不平衡性、具有多端性
个人品德内部矛盾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 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
• 知、情、意、行的相互制约 • 青少年品德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 品德形成发展的渐进性和反复性 • 反复抓,抓反复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的与原则
• 德育原则——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 制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 基本要求。
“赏识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 含义: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发挥集体教 育的巨大作用。
• 集体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 • 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 • 要求:重视培养和形成集体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 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时代风貌
(四)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
• 这是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的方法 • 表扬奖励是肯定评价 • 批评惩罚是否定评价 • 方式:口头表扬、书面表扬、颁发奖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