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规范(二)文言文翻译的口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括号补充,注意句式。
“字字落实”的注意点:4.注意文言中的“谦敬词”、“讳饰词”的翻译。
(1)谦敬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自我谦卑或尊敬对方的词语。
可分为“谦称”、“敬称”、“谦词”、“敬词”几种。
谦称:如君王自称“寡人”、“孤”,一般人自称“臣”、“仆”、“愚”、“猥”、“小人”、“鄙人”,女子自称“妾”;古人自称其名也是谦称,如《论语》中孔子常自称“丘”。
翻译:对于谦称,一般只要翻作“我”就可以了。
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敬称:如对君王称“王”、“上”、“陛下”,对一般人称“君”、“子”、“卿”、“公”、“足下”、“夫子”、“先生”、“丈人”;古人称人的字也是敬称,如后人常称孔子(孔丘)为“仲尼”。
翻译:对敬称一般可根据语境翻译为“您”或“他”。
谦词: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谦卑的修饰语。
如“窃”、“伏”等,用在表自己动作的动词前以示谦卑。
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翻译:“窃”可翻作“(我)私下里”,“伏”一般不用翻译。
敬词: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尊敬的修饰语。
如“奉”、“枉”、“辱”、“惠”等。
“奉”所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但与对方有关,如“奉送”表示在赠送对方时十分恭敬;“枉”、“辱”、“惠”所修饰的动词是对方的动作,但与自己有关。
其中“枉”、“辱”的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受了屈辱。
如,“辱示”、“猥自枉屈”。
“惠”的意思是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一片好意,如,“惠顾”、“惠赠”。
翻译:“奉”可译作“恭敬地”,“枉”、“辱”可译作“委屈您”,“惠”可译作“承蒙您的好意”。
敬称“类别”(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4)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皇”,“先妣”。
(5)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2)讳饰词:是人们在忌讳使用某一词语,或不好意思说某一词语,所使用的替代或掩饰的词语。
可分“讳词”和“饰词”。
讳词:主要是对“死”的忌讳,有专用语,如“崩”、“驾崩”专指皇帝死,“薨”专指诸侯或大官死。
而一般的人对“死”更有各种隐讳说法,如《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另外,古代一般不用“死”字,多用“没”(殁)饰词:对有些话如直说感到不好意思或比较粗俗,人们常用掩饰词,如将“大小便”说成“如厕”、“洗手”,更有说成“更衣”的,如《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这里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翻成“换衣服”。
5.注意连绵词的正确翻译。
连绵词也称联绵词,是古代很少见的双音节词,不能拆开来解释。
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翻译:“须臾”是“一会儿”,“望洋”是“仰视的样子”,“徘徊”是“回旋不进”。
特别提醒:连绵词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特别多,也常见于其他诗文,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要注意积累辨析。
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举例(3)9.慷慨今义:大方;古义:①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②感慨、悲叹。
例如:①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②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柳敬亭传》)10.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②方便。
例如:①释之既有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列传》) ②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11.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①胡作非为。
②活泼好玩。
例如:①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那州,纵士卒无赖。
(《段太尉逸事状》)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6.注意文言中常见的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是将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其中被替代的字叫“本字”,用来替代他的字叫“通假字”。
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有”通“又”,这里的“有”是通假字,“又”是本字。
说明:(1)课文中有时把古今字也作通假字处理,如《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的“莫”通(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但也作通假字看。
(2)古字古音和今字今音变化很大,有些字的通假已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如《前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通“凭”,原是通古代“冯”字下面一个“心”,现已简化成“凭”,是“乘”的意思。
这类通假字要特别注意死记迁移。
古字通假的一般规律如下:(1)音同或音近的异形字互相替代: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中“蚤”通“早”。
另有“阙”通“缺”,“得”通“德”等。
(2)声旁字替代形声字:如《促织》“昂其直”中“直”通“值”。
另有“从”通“纵”,“景”通“影”,“厌”通“餍”,“辟”通“避”等。
(3)形声字替代声旁字: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中“庭”通“廷”。
(4)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促织》“如被冰雪”中“被”通“披”。
注意:文言中通假现象很多,如果遇到某个字按其通常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就可以利用通假字音近或形近的特点,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它通假的本字,切勿望文生义,导致误解。
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举例(4)12.故事今义:起初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①先例,旧事。
②当两个词解。
例如:①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②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察今》)13.可怜今义:值得怜悯;古义: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例如: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14.束手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15.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7.注意文言虚词的“兼类”和“兼词”现象。
(1)虚词的“兼类”:指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词义和词性。
如:《石钟山记》“汝识之乎?噌哄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前一个“之”作“它”(代这个典故)解,是代词;后一个“之”作“的”解,是助词。
“词性”也是考题中常说的“用法”。
注意:文言的“兼类”可以根据虚词在句子中不同的位置和它跟其他词的组合关系来判断。
如“于”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表处所时常解释“在、从”,如“拜夫人于堂上”,“大声发于水上”;表对象时常解释“向、对”,如“耻学于师”,“涕泣谋于禁卒”;前面是形容词时,常解释“比”,如“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有时表被动,如“不拘于时”。
(2)虚词的“兼词”: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的单音词,它的读音常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
如《促织》“宰乃赏成,献诸抚军”,“诸”作“之于”解;《论语.子路》“一言可以兴邦,有诸?”,“诸”作“之乎”解。
注意:常作兼词的虚词除了“诸”之外,还有“焉”相当于“于之”、“于此”;“盍”相当于“何不”;。
“耳”相当于“而已”等。
诗歌鉴赏【2009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萼。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答案】22. 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23. 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8.注意虚词的连用现象古代汉语中句末语气词常常连用,有的是两个连用,有的是三个连用。
语气词连用后,仍然分别表达各自的语气,但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表确定语气,重点在“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表限制语气(“罢了”的意思),重点在“已矣”。
9.注意古代特殊的历法节令。
历法:(1)以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以农历纪月。
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称“晦”。
(3)以地支纪时。
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如子时(23点至1点),午时(11点至13点)。
(4)以地支表生肖。
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一是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
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二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
我们习惯上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元丰”就是宋神宗的年号。
三是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
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天干10个,地支12个,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每过60年一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