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五章 人格、态度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五章 人格、态度与管理


图5-1 MBTI人格组合示意图
四、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VPI)
霍兰德的职业理论认为,兴趣是人 格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 选择而言,兴趣是人职匹配过程中 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该理论被认为 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 职业分类理论。 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有七个基 本假设:
1.社会中,绝大部分职业可 以归结为六种不同类型: 如图5-6 2. 每种职业环境都汇聚着 这种特殊兴趣类型的人。 3.人们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 我能力发挥,能对工作角 色产生满意感的职业环境。
(三)自尊——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 自尊与成功预期呈正相关。
(四)自我监控——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 自己行为的人格因素。高自我监控者对情 境线索很敏感,能在社会自我和个人自我 间保持平衡。
(五)冒险性——有意接受风险或回避风险 的人格特质。
(六)A型人格 美 国的两位心脏病专 家提出的用于进行 临床分类的人格特 质之一。 从管理的角度 来看,他们更愿意 长时间从事工作, 但缺乏严谨性和创 造性。
霍兰德根据他的职业兴趣和上述假设, 编制了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该量表有 160个条目组成,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 类型,有6种职业环境与这6种职业兴趣 类型相对应。根据受测者对这160个条 目所作的自陈式回答,得到他在6种职 业类型上的分数,并在职业分类表中查 出相应的匹配职业。 该量表不仅能够评估受测者6种职 业兴趣的强度差异,而且能够将受测者 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相匹配,从而提 供了一幅人职匹配的咨询图片。
四、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一些人格因素可以作为组织 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这些因素有: (一)控制点 (二)马基雅维里主义 (三)自尊 (四)自我监控 (五)冒险性 (六)A型人格
(一)控制点:根据个体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 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点的不同理解分为:
1.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内部,如认为自 己是命运的主人。
2、自我保护功能——态度能够为行为找到理 由,能够自我保护。 3、表现价值的功能——态度表达着个人的核 心价值。 4、增进知识功能——态度以知识的形式提供 参考标准和框架。
二、如何改变工作态度
(一)态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1.态度方向的改变——反对变赞成,消极变积 极等。 2.态度程度的改变——原态度的程度减弱或加 强。 3.态度改变是否自愿——是组织强制还是员工 自愿改变。
(四)行为观察法
既适用于实验环境,也适用于实验能室情境。最 大优势在于能观察被试的自然反映,从而可获得较为 可靠的观察结果。如果能将此法与上述几种方法结合 使用,是测评结果与观察结果互为印证,效度会更高。
第四节 态度与管理
一、态度在管理中的功能
1、调整功能——正性态度和负性态度。日本 公司废除终身雇佣制度的影响。
请思考:
1.你认为李彦宏的成功与他的人格 因素是否有关? 2.你认为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人 格品质有哪些? 3.你有哪些人格上的优点与缺点?
一、人格与职业人格概念
人格:个体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 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不仅包括个体的外 在表现,而且包括个体的真实自我。
职业人格:具有职业身份的人应具备的工 作心理面貌和职业行为风格。它既是人的 基本心理面貌,也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 部分。
4.宣传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真实可靠易影 响员工态度。
三、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一)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方法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薪酬福利、工作时间、 工作空间等的满意度。
第三节 态度与工作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调 节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的中间因素。人格和态度都是复 杂的认知过程,区别在于以下三方面:
1.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而态度兼具稳定性 和不稳定性。 2.极性:人格的两极性不太明显,态度有明显的 两极性。 3.范畴:人格通常被看作是人的整体特征,而态 度只是可以作为人格的补充。
四 、态度的测量
(一)自我评估法
设计测量态度的量表 被试进行自我评定
整理结果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设计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距离的题目
请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进行选择
将所有员工态度距离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
(三)自由反应法
1.问答法——让被试开放式回答问题
2.投射法——通过间接方法了解被试态度。
3.语句完成法——让被试完成事先准备的与研究有 关的未完成的语句。
第五章
人格、态度与管理
第一节 人格与管理概述 第二节 人格测量在职业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态度与工作态度概述
第四节 态度与管离开山西阳泉到梦想中的北大读 书,23岁远渡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 计算机,31岁创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 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美国8年人生历程,西方文明改变了李彦宏的 人生观。在美国一批搜索引擎公司已崛起之时,他 选择了回国创业。他回忆这段人生抉择时说,“我 小时候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 ,我越是要做成。”1999年底,李彦宏携120万美目前中国 最大、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工作。
大五维度
外向性 愉悦性 开放性 神经质 公正严谨性
六、职业人格测量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适当地运用职业人格测量结果,能使企业在人力 资源管理上产生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能进一步 巩固和改善该企业的上层管理架构,并产生如下 应用价值:
1. 帮助企业了解员工,员工了解自己。 2.为企业今后进行相关的人事协调工作提供有力 的依据。 3.为企业营造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和整体运营状 态提供重要依据。 4.为企业系统地开发和选拔人才提供客观依据。 5.上多数优秀的程序员天生偏执狂,总 会认为自己做的东西才是最完美的。李彦宏不编程已有很 多年了,这种性格特点在他作为公司最高管理层时并无体 现。他说他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知道自己不是正规化的 职业经理人,他想学的东西还很多,他能侧听别人的想法 ,在公司内部会议主张大家自由交流,甚至为了讨论“可 以不给我面子。” 他的合作伙伴谈及对李彦宏的最大印象时,不约而同 都说了“睿智”二字。合伙人徐勇意觉得李不仅有技术背 景,还对商战有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判断。“管理者的决 策是这样形成的:听大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 做决定,李彦宏就做到了。”朱宏波这样评价李彦宏。
三、工作态度的类型
(一)工作满意度——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 和认可程度。其内涵和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它是一种情绪反应,无法直观看出,但可通过间 接方法分析。 2.它是一种内心体验,由行为结果与期望的符合程 度决定。
3.相关因素:工作本身、薪金、晋升机会、管理程 度、同事关系等。
(二)工作参与——个体在心理上对自己工 作的认同程度,以及其绩效水平与自我价 值的关联程度。 (三)组织承诺——员工保持组织成员身份 的一种强烈愿望,反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 程度。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组织承诺较之 工作满意度,更能较好的预测绩效、离职 率等变量。
二、人格与组织管理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不同性质、不同 层次的工作,对职业人格的要求有明显不 同的要求。 启示:职业人格特征应与个体选择和从事 的职业工作匹配。 例如:企业领导者需具备果断性的特质,
会计工作者需缜密且有责任心。
三、人格与个人职业管理的关系
人职匹配对个人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 (Mount,1991),个体对职业的满意度和 职业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 职业的匹配程度。 个体人格与职业匹配时,工作得心应手、 态度积极、富有成就,有明显的满足感和 幸福感。 人格与职业的要求差距太大时,必须付出更 大的努力才能有小的成就,易产生厌倦感。
五、俄尔普斯职业人格测验
俄尔普斯职业人格测验的理论基础是大五人格模型。 大五人格维度在俄尔普斯职业人格测验中赋予了新的 名词,但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人个维度一一对应。
表5-2 俄尔普斯评估领域和大五职业人个维度与大五人格维度之间的关系
领域
社会 组织 知识 情感 感知
俄尔普斯
伙伴关系 决策性 一致性 情感 细致性
二、态度的成分
1.情绪成分——决定员工的情绪行为,包括 情绪劳动、情绪表达、情绪意向。 近年来, 情绪劳动开始受到关注。处在工作中的人不 仅要付出体力劳动,还要付出情绪劳动。 2.信息成分——已有的信念和外界的信息。
3.行为成分——行动的倾向性。
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只有行为是外显 的,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
2.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如认为自 己受命运的控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运气和 机遇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外控者比内控者对工作更不满意, 与工作环境更为疏远,更易缺勤、迟到和离 职。
(二)马基雅维里主义 一种个人主义特质, 该特质主张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通 常将人们分为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和低马 基雅维里主义者。前者相对于后者更愿意 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人说服, 更多企图说服他人。
4.个人曾公开表示的态度或决定——公开发表的言论、 已经做出的决定较难改变。
(二)在积极参加活动中改变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当征询个体对某事的态度时, 被询问者首先会回忆他与这件事情有关的行为, 然后根据行为体验做出态度判断。该理论启示我 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必须首先改变他的行 为。
(三)群体规范与态度的改变
4.个体的所作所为是自我人 格特征和环境特征共同作 用的结果。
图5-2 霍兰德人格——职业匹配六角形
5.个体类型和环境类 型的一致性极其和谐 程度可用该模型来评 估和解释。 6.个体和环境的相容 性程度也可以用六边 形模型来解释。 7.个体或者环境的区 分度可用职业编码、 剖面图加以解释。
图5-2 霍兰德人格——职业匹配六角形
第二节 人格测量在职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职业人格测量发展简述
刘邵 三国
高尔顿 1884年
荣格 192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