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练习(第五题为个人原创)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练习(第五题为个人原创)

综合题练习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河南省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南阳盆地南
侧丘陵山地,是我国柑橘种植北缘地区之一。

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1)淅川低山区是淅川柑橘安全越冬的最有利区域,分
析其形成的原因。

淅川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柑橘种植北缘地区之一,柑橘汁多个大、酸甜适度、无籽、耐储藏,是淅川县重要经济作物。

(2)说出淅川县种植柑橘的优势自然条件。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工程运行平稳,南水北调五年入京52亿立方米占北京七成用水。

2019年12月7日,为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北京社会各界30名普通市民受邀参加“丹水两地情”南阳行,亲自到中线工程水源地淅川参观渠首大坝,并登船跟随水质监测工作人员在淅川丹江口水库抽取丹江水,现场直接饮用。

(3)列举在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阅读图文
资料,完
成下列要
求。

长江源区
沱沱河位
于青藏高
原腹地,
受地形、
降水、冰
雪融水等
影响,形
成了大量
高原冲积型河床和丘陵坦谷河床,发育了“辫状水系”。

每年4-10月份,大量斑头雁迁徙至此,在沙洲和两岸峭壁上筑巢、孵化、繁殖,“辫状河道”成为斑头雁的“天然产房”。

而每年的冬春季午后,“辫状河道”又成了风沙的策源地,漫天飞扬的风沙严重威胁到横跨沱沱河的青藏铁路的正常运行。

如图示意沱沱河“辫状河道”局部地形和景观。

(1)简述沱沱河“辫状河道”的形成原因。

(2)分析每年4-10月份,沱沱河“辫状河道”成为斑头雁“天然产房”的主要条件。

(3)分析“辫状河道”在冬春季午后成为风沙策源地的原因。

(4)为抑制冬春季沱沱河“辫状河道”的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3.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中,M地岩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多是狩猎与游牧生活的写照,至今保存完好。

N地及向西铁路沿线有大量如图片所示草方格沙障。

中卫市及附近地区(虚线框所示地区)种植的枸杞果实红色,粒大,籽小,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畅销全国。

(1)草方格沙障是当地人们在铁路沿线建设的工程,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简述发展枸杞加工业对该地区的现实意义。

4.汉江发源于秦岭山地,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大,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源地。


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表1汉江流域不同河段和城市统计
河段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
流域总面积的占比56%25%19%
河床落差的占比96%------
城市分布密度 2.13 4.23 4.53
材料一:汉江中下游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我国发展综合生态农业、农业多种经营的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

材料二: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年入库径流量为379.19亿m2.调水前,丹江口以下汉江中下游地区年均水资源量大约为404.4亿m3,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偏低。

材料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规模为130亿m3,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了该区工农业发展,保障了人民生活用水安全。

(1)从径流量大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汉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2)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数量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3)水土保持是所有河流流域管理的重点之一,汉江流域治理的重点为汉江上游地区。

依据表
1、表2分析这一做法的依据及取得的成效。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猕猴桃是落叶藤本植物,不耐干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要求日照时间为1300~2600小时,ph值在6.5~7.5的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较好。

材料二:河南省西峡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年均气温15.2℃,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5%;无霜期2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49小时,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西峡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

材料三:西峡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区,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也是可利用野生猕猴桃资源最多的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西峡所产猕猴桃内在品质优良,猕猴桃口感好,维生素C含量高。

(1)简述西峡县适宜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优势条件。

(2)说明猕猴桃种植采用“果实套袋”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原因。

(3)西峡县可采取哪些措施,打造“中国猕猴桃之都”
表2汉江流域年水土保持量统计(t▪km-2)
2001年2017年丹江口大坝上游47万101万
丹江口大坝下游15万31.5万
全流域平均34万73.5万。

相关主题